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预测和策略

(2008-04-26 09:55:25)
标签:

财经

   周一操作策略:

  一、在本人的操作系统中,技术上和主观上发生了矛盾(见下面分析)所以至少周一高点本人会有个减仓动作。而如果有效跌破趋势线,本人会把弱势股清仓。

  二、周一板块分化会加剧,前期涨幅过大品种有可能会有回调,板块轮动效应会体现,下周操作看周一走势再定。现在刚刚从下降趋势走入上升趋势,好多东西的判断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依据.准确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预测是基于以往走势,对末来走势的一种判断。历史总是重复发生,但并不一定重复发生,所以百分这百的准确的预测是不存在的,预测的作用是指导我们的操作,所以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对我们操作就是有益的。我们的操作必须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之上,预测对了有对的策略,错有错的策略,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不犯原则性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大多数时候赢利大于亏损并永远在股市上生存下去。严格来说每次买入之前都要设好止损位,止损位的设定可以定为百分之十,可以定为走势破位点等。买对了也在达到自己设定的止盈点时,及时间考虑出来,只赚我们能把握到的钱,后面的哪怕再涨,也要留点利润给别人。这样最为稳妥。以前说过一句话,买入时宁可错过不过买错,卖出时宁可卖错不可错过。个人以为其中有深义。

  上篇博文中说过,因为上前两天上升的速度极快,大盘必须要把速度调平,从而积蓄再次上涨的力量,目前看,前几天的观点基本上都是正确的,真的还没有给过早下车者以太好的机会,如果不是基于这点判断,在这个点位是我绝对会清仓,(从技术上看,目前这个点位压力非常之大,上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以找到更好的相对低点再入市。但目前我仍是满仓。

  目前的横盘本人认为非常理想,比收个中阳线更好,如果收了中阳,对多方体力的消耗太大了,我就会一直绷紧神经,注视大盘随时可能发生的深幅调整。管理层对机构寄予了厚望,但现在机构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三千点还在大幅减仓,导致仓位不足,短期看这个威胁比大小非对股市的威胁还要大,现在大幅拉升等于承认以前的失败,他们肯定不会甘心,还会打压,只是现在就打还是三千八,或四千时再打压,本人无从判断。现在真的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我感觉大盘如果明天不破位下跌,就还会有个小幅拉升的过程。现在点位处在小上升趋势线下沿(60分钟线),如果选择向下突破,可能不再是空头陷阱,当前点位形成二次探底的胫线位。当然继续横盘也是可能,如果有效突破3500点不马上收回,则可考虑清仓。四月二十二日我说过,如果二十三日再走入下降通道,我就一点也看不懂了,连浪形怎么叫都说不清了,我会不计赢亏清仓,因为自己一点看不懂的市场没必要再做下去。其实表明了以自己的判断再跌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不过要是万一真的再跌,也不能说市场错了,只能说自己没看懂而已。(当时自己的判比较绝对,现在没有这种感觉)。结果23 24日两天井喷。市场上升时,我们着重研究涨到哪会跌,下降的时候着重研究什么时候会涨。

  清明节找到感觉以来,如果全部按我的预测去做,当有不错的收益,我前几次一直说过自己的弱点是临盘这一关,现在感觉这个弱点越来越突出,说实话这几天的盈利情况自己不满意.短时间想产生本质性的提升还有难度,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关于新股的操作:最近两支新股明星金钼和紫金可以说赚足了眼球,但是本人认为这两支股是根本不同的,金钼发行价很低,其上涨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被大盘和板块老大山东黄金所累,也不会走出前几天的下跌。不过本人不太多操作新股,因为没有历史,可把握的东西不多,心里没底。但是紫金的走势明明是在博傻。按一元面值算,发行价达到七十多元,可能是历史之最吧,昨天达到的最高点相当于220元,是当之无愧的两市第一高价股。市盈率达四百多倍,我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的股是借我个胆我也不敢碰的,这样的钱也不是我所能赚到的。可能比当初的北京鸭子还疯狂。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有一种可能就是打新主力认为此股以发行价算都没什么投资价值,所以没有长期持有的打算,但要出货也不那么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幅拉升,疯狂炒作,以达到快速出货的目的,而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的换手率好象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所有打新中签者几乎全部出货完毕。而当天高位买入的就只能看着跌,想出手都办不到。不知道22元买入的那些最后接棒者要站岗到何时啊。接下来的走势似乎只有连续的跌停可供选择了。当然也许还有奇迹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