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解毒利尿黄鹌菜

标签:
黄鹌菜解毒利尿中药功效 |
分类: 方药园地 |
黄鹌菜,又名苦菜药、黄瓜菜、野芥菜、野芥兰、野青菜、黄花枝香草。为菊科植物黄鹌菜的全草或根。生于路旁、溪边、草丛、林内等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救荒本草》云:“黄鹌菜,生密县山谷中,苗初塌地生。叶似初生山莴苣叶而小,叶脚边微有花叉,又似孛孛丁叶而头颇团;叶中撺生葶叉,高五六寸许。开小黄花,结小细子,黄茶褐色。叶味甜”。自然是当作救荒之用。李时珍引用汪颖《食物本草》云:“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稍苦。取为羹茹,甚香美”。中国江南各地普遍野生,其嫩叶可作野菜食用,可以凉拌、炒肉丝、煎鸡蛋饼等,而台湾原住民会将其焯烫后,菜用来蘸盐巴吃,汤用来佐餐。但是肠胃不好者食用,可能会出现腹泻。
黄鹌菜为1-2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植物体有乳汁,须根肥嫩,白色。茎直立,由基部抽出一至数枝。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琴状或羽状半裂,顶裂片较侧裂片稍大,侧裂片向下渐小,有深波状齿,无毛或被细软毛,叶柄具翅或有不明显的翅;茎生叶互生,少数,通常1-2片,少有3-5片,叶形同基生叶,等样分裂或不裂,小或较小;上部叶小,线形,苞片状;叶质薄,上面被细柔毛,下面被密细绒毛。头状花序小而窄,具长梗,排列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长4-7毫米,无毛,外层苞片5,三角形或卵形,形小,内层苞片8,披针形;舌状花黄色,花冠先端肯5齿,管长2-2.5毫米,具细短软毛。瘦果红棕色或褐色,稍扁平,具粗加细不匀的纵棱11-13条;冠毛白色,和瘦果近等长。花果期6-7月。春季采收全草,秋季采根,鲜用或切段晒干。
黄鹌菜出自《救荒本草》。《广西药植名录》云:“消肿,止痛。治感冒”。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云:“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云:“抗菌消炎。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性味甘、微苦,凉。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风湿关节炎,白带,乳痈,疮疖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用法内服煎汤,用量9-15克,鲜品捣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含漱。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简易治法
1.咽喉肿痛:鲜黄鹌菜,洗净,捣计,加醋适量含漱(忌食油腻)。
2.肝硬化腹水:黄鹌菜根30克,半枝莲15克,水煎服。
3.大便秘结:黄鹌菜、蒲公英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加蜜调服。
4.治乳腺炎:鲜黄鹌菜30克,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外敷患处。
5.带状疱疹:鲜黄鹌菜30克,捣烂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