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回忆1988年兰州肾病会议

标签:
兰州肾病会议1988回忆教育 |
分类: 医文随笔 |
洪文旭:回忆1988年兰州肾病会议
兰州古称金城,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位于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1988年8月23日至25日,我在《陕西中医》编辑部工作,应邀参加在兰州市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中医肾病会议(合影),参加会议的代表200余人,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涉及范围较广,内容非常丰富,许多文章就基础、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显示了近年来中医肾病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由甘肃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宝厚教授主持筹办,会议期间见到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与邵生宽教授,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锐教授,西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姚金玉(有合影),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邹燕勤教授等,以及1982年我在上海进修时认识的《上海中医药杂志》编辑茹小华和《江苏中医》的编辑(有合影)等同道。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他们的生平事迹。
刘宝厚(1932
张学文(1935 ~)教授是陕西汉中人,自幼跟父亲学习中医。18岁时经当地政府考试合格后取得独立行医资格。先后于1956、1958年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师资班学习,期满后留陕西中医学院任教。全国首批需要继承学术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第二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中风协作组组长,陕西中医学会第二届副会长、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从医5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活血化瘀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对“毒瘀交夹”“水瘀交夹”“痰瘀交夹”“颅脑水瘀”等病机理论的认识颇多创新。擅长运用中医药学理论治疗疑难杂症、心脑血管病,对中风先兆证及中风病的防治、急性病的治疗等有较丰富的经验.先后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中管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
邵生宽(1929~?) 教授是陕西蓝田人。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其后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作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曾先后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10余年,为教授。历任陕西中医学会理事,陕西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学会委员。他从医50余年,致力于中医肝肾病的研究及临床治疗,肝病以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以肝气郁结、肝木乘脾引起的各种病症,如胃病、胁痛、泄泻、郁证、鼓胀、低蛋白、蛋白倒置的治疗已取得重大成果,研制的肝可舒系列药和护心宁系列药,获得国家专利及省专利及省卫生厅与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奖励。编写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内科教材第四版部分内容,著有《中医自学阶梯》《中医内科考试题选》《彩色舌诊图鉴》等。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肝病肾病学术会议,以及北京国际中医心脏病学术会议。其研究成果及论文获超人杯金奖及忧秀论文奖。
刘锐(1928~ ?) 教授是河北满城人,后迁居陕西泾阳。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953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1954年曾师从名医黄竹斋学习,1962年赴南京中医学院进修,后调至二附院任中医科主任22年,并被任命为该校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安医科大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代中医》副主编,《陕西中医》《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等职。曾任陕西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参编《现代中医内科学》《袖珍中医内科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案选》及《脾肾临床研究选编》等,曾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研究,获省中医药科技奖5项。临床擅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诊治,自拟归脾益肾汤、附子大黄汤、益肾降脂胶囊等中药制剂用于临床,疗效良好。
姚金玉,西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擅长治疗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盂炎、肾病、早期肾功不全、各种原因血尿、糖尿病、高血压等到内科疾病。
邹燕勤(1933~
茹小华的祖父是上海名医茹十眉(1908~1989),别名茹枚,广东东莞人。早年就读于中华艺术大学文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遐余之时,攻读中医,1935年经卫生行政部门统考,获得中医资格及开业执照。曾问业于秦伯未,同时就读于厚生医学专科,毕业后曾任上海和济医院医师院长。1956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创建内科教研室、编写第一本中医内科教材作出了贡献。著有《国医小儿病》《传染病》《妇女病》《五官病》《痈疽病》《医药顾问》《袖珍中医处方》等。1985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这次会后,大会组织了参观。从地形看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经过城建部门的规划建设,沿黄河南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有许多名胜古迹,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我们主要游览了一些景点,如黄河母亲、黄河铁桥、五泉山公园等,我还抽空去《读者文摘》编辑部拜访。浮光掠影,仅述其要。
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海拔1600多米,占地26万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史有鞭响泉涌传说。蒙、惠东、西二泉,在五泉山两侧,有水从缝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称东、西“龙口”。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有明清以来的崇庆寺、千佛阁、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剑桥、中山堂等10余处古建筑共1千多间,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于1955年辟为公园,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崇庆寺内至今保存一口泰和铁钟,此钟铸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高3米,直径2米,重达万斤。金刚殿内完好地保存一尊铸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铜接引佛和莲花基座,佛像高5.3米,围宽2.7米,重2万余斤,面露笑容,神态自然,为铜像之精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五泉山公园内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纷纭踏来,人海如云。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公园西侧辟有动物园,有各类动物上百种。园内还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
黄河母亲像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母亲(象征黄河)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象征中华人民),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同时水波纹和鱼纹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说明了中国人内在的实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1984年8月所立“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碑。
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是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铁桥施工进入尾声时,护督毛庆藩决定,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1909年6月18日两座牌厦竣工。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为永久纪念这一伟大工程,在铁桥两头立了两块石碑,由升允撰文记述铁桥修建始末。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后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坂;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另外,甘肃省博物馆是一座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的甘肃科学教育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该馆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精品的历史文物有3000余件,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馆内收藏有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