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文旭:回忆1986年的“审稿会”

(2022-03-18 06:18:57)
标签:

孙思邈药剂学审稿会

回忆

教育

文化

分类: 医文随笔

       洪文旭:回忆1986年的“审稿会

          洪文旭:回忆1986年的“审稿会”

                           孙思邈药剂学审稿会合影。(1986.8.12

                       前排左起依次为赵石麟、刘茂甫、黄保中、刘锐排左二起为洪文旭、王志义吕兰薰苏礼等。

孙思邈研究社由陕西省中医药界有关人士倡议,于1982年春季在耀县成立,刚开始是以开展义诊、学术交流为目的,1986年研究社准备召开“孙思邈药剂学专题学术讨论会”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负责向全国征文,因为当时赵石麟该室主任,并兼研究社副社长,苏礼等参与收集论文,我在《陕西中医》编辑部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全过程。截止8月共收到论文100余篇,然后由研究社组织专家在钟楼饭店进行审稿,参加这次审稿会的有西安医科大学刘茂甫、刘锐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王志义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吕兰薰教授,西安市中医医院黄保中院长,以及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石麟苏礼和我及耀县的有关工作人员等10余位,经过3日集体讨论,最后确定68篇编入论文集,并通知作者参加会议。筹备3个月后,于11月11日至14日在“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陕西省耀县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共83名,会议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内当前对于孙氏药剂学研究新的学术水平。会后我将主要论文编成“《千金方》研究专辑”在《陕西中医》发表,并写了综述在《中医报》刊登以扩大影响,后来又编成《孙思邈药剂学研究》一书,请李经纬先生撰序:“我相信《孙思邀药剂学研究》一书的出版,必然为中医学现代研究和全面继承发扬孙思邈学术思想与医药卫生成就发挥有益的影响。……我从六十年代初致力于孙思邈之研究,深知洪文旭同志的精心编撰和出版社支持出版,是为孙思邈研究作出的新贡献此外,通过我对孙思邈的85首美容方药的研究,160种药物使用10次以上26种中,以白芷使用达29次居于第一,且以外敷为主。于是在1986年研制成“白芷美容霜”,并药理试验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由咸阳市长武第一日化厂生产,经过西安、咸阳、甘肃等地患者的敷用,于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皮肤瘙痒、癣病等治疗效果,具有美容洁白、护肤祛斑作用。于5月通过咸阳市科学技术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孙思邈药剂学审稿会”迄今已经过去36年,但我感到惋惜的是6位专家均已逝世,幸有198681合影留存现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回忆如下,以作怀念。

赵石麟(1922~2011)研究员陕西咸阳人为当代著名医学史专家,省卫生志副总编等。他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医疗系,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文献医史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医史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科技史学会理事,《陕西卫生志》副总编辑,省科技史学会医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思邈研究社副社长,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第一部文献传记图册《药王孙思邈》《陕西省医学史志文集》(第一辑)、《黎锦熙卫生志著述》《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第一辑)、《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一至四辑)、《孙真人海上方注释》等;主校《解围元薮》《疯门全书》,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等。从事皮肤科中西医医疗教学,并潜心医学史研究已40年,是陕西省医学史学科带头人之一对中医药事业有卓著的贡献。我们同楼办公,互赠著作,学术会议,勖勉鼓励,200511曾写“读赵石麟大著两部”(《孙思邈千金方研究》《医学史志探论》)诗云:陕西儒医赵石麟,年逾八旬犹勤奋。耿耿于怀常考证,孜孜以求时创新。倾心研究孙思邈,致力探讨史志论。彰前掖后功卓著,甘为事业献终身。为《医学史志探论》写评介,发表于《中华医史杂志》2006年第3期。逝世后写诗悼念:医史学家赵石麟,德高望重度九旬。临床专攻皮肤病,中西结合建功勋。研究孙氏千金方,传记边区开路人。曾忆创刊卫生志,卧薪尝胆倍精神

刘茂甫(1929~2017) 教授是河南许昌人,幼年随其父刘芾村先生习医,颇得其传。1950年在西安市开业,195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调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担任首批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硕士生导师主持“急热性病的中医治疗与实验研究”等科研项目曾创建该校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创办《现代中医》杂志担任主编;曾担任多种国家、全省、学校学术团体和医学杂志重要职务。从医60余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长治疗老年病、妇科病和内科杂症,提出老年病的病因为"肾虚血瘀",采用补肾化瘀法治疗效果显著,尤对中风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研制解卫清气注射液治疗温病获得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著有《中医学》《中老年养生手册》《静心斋医案》等,合著《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等。我与他从八十年代起,经常在省级学术会议上晤面交谈,教益良多,曾记得我编著的《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妇科条辨》均由他审稿2006年“全国中医名家学术研讨峰会”一起去扶风法门寺参会,2012、2015年参加刘健著作讨论会时合影留念。2016年10月他捎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刘茂甫教授医学之路纪实录》,系统回顾了他一生教书育人、临床研究、学术活动、社会贡献。读非常欣慰,写诗云:中医教授刘茂甫,年逾八旬立新功。遵古融今继家学,临床教学育精英。补肾化瘀抗衰老,解卫清气治温病。会议晤谈教益深,祝愿寿比南山松。写诗以悼念名医教授刘茂甫,享年八九惜殒命。学术会议屡相见,拜读赠书留诗兴。论述岐黄立新说,创建机构扬美名。独当一面开讲堂,慈善高风脑际萦。

刘锐(1928~ ) 教授河北满城人,后迁居陕西泾阳。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953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1954年曾师从名医黄竹斋学习,1962年赴南京中医学院进修,后调至二附院任中医科主任22年,并被任命为该校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参编《现代中医内科学》《袖珍中医内科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案选》及《脾肾临床研究选编》等曾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研究,获省中医药科技奖5项。我们经常在学术会议见面,记忆最深的是1988年8月在兰州市参加第四次全国中医肾病会议会后我们一起游览黄河铁桥、五泉山公园,并和邵生宽教授、姚金玉主任等合影。

黄保中(1931~2013)主任医师陕西长安人,后徙居于西安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他秉承家学,为家传第三代中医。1951年至1954年先后在西安市秦岭中医学校、陕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5年调至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至今。曾师事于西安市名老中医顾惺夫、沈反白、王懋如,颇得其传。历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院长,西安市碑林区人大代表,《陕西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1997年被遴选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他从医50余年,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博采众长,尤精伤寒学、温病学,化裁经方,用药繁简得当。在学术上重视中医宏观的、整体的、气化的哲理本质,阐释精澈,使学者深有启迪。擅长外感热性病、慢性肝病的诊治,对流行性出血热、脑病高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有较深造诣。尤其是将病毒性肝病分为肝潜、肝温、肝痹、肝积、臌胀、癌变6期治疗,效果显著。参著《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著有《黄保中学术经验精粹》论文“中医学术发展的认识问题”“热性病证治统一规律的探讨参与全国“血证”“败血症”防治科研协作,1987年深入基层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主攻《寒温对比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的研究课题,提出寒温统一论。参与历届“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中医专业人才和中西医结合骨干力量。我曾与他生前在多次学术会议上遇面,总结过他的“用药经验”文章,逝世赋诗悼念:著名医家黄保中,享年八二溘然终。阐释宏观气化理,精研伤寒温病通。擅长外感热性疾,详辨肝胆疑难症。治分六期具匠心,灵活用药建奇功。

王志义(1929~1996) 主任医师是辽宁大连人,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后分配至工作,1958年参加陕西中医学院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60年在成都中医学院随卓雨农、黄德彰、戴云波、陈达夫等名老中医学习,1961年回陕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曾任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厅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杂志和《陕西医学杂志》编委、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他始终坚持继承与发扬相结合,在对传统中医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在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多种老年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致力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血液流变学指标为主对血瘀证进行客观化分型的诊断方案,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血瘀证的诊断客观化、定量化,有效地指导临床活血化瘀药物的合理应用。并先后承担了多项省级、厅局级课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方研制成新药制剂推广应用,其中黄花胃康宁片剂、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秦岭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深受患者信赖的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先后出版了多部专著,仅在90年代以来便完成了4项科研课题,获得省政府和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各1项,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吕兰薰(1927~ ?) 教授是河南泌阳人,195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初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内科工作,1956~1959年在成都中医学院参加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研究中医班深造3年,毕业后在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药学教研工作。历任中药学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陕西分会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陕西分会首届常务理事,中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首届理事。他的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老中医,受家庭薰陶,他自幼即喜爱中医中药,决心毕生献身中医药教育事业,其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为人正直,严于律已,热心培养青年教师,学术思想活跃,主张中西医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发扬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主编及协编辑有关中药、中药药理及方剂学专著5部。

虽然以上专家已经逝世,但他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必将继续传承,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洪文旭:回忆1986年的“审稿会”
                        洪文旭:回忆1986年的“审稿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