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树上蔬菜香椿芽

标签:
香椿芽清热燥湿中药功效 |
分类: 方药园地 |
香椿芽,又名香椿、香桩头、大红椿树等。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根皮、叶及果。生于山坡或溪旁、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分布于陕西、贵州和云南等长江南北的地区。生长环境喜温,较耐湿,一般以砂壤土为好。中国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由于嫩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被称为“树上蔬菜”,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采摘可做成各种菜肴,香味浓郁,可制作香椿炒鸡蛋、香椿竹笋、香椿拌豆腐、煎香椿饼、椒盐香椿鱼、凉拌香椿、腌香椿、冷拌香椿头等宴宾之名贵佳肴。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树皮可造纸,木材黄褐色而具红色环带,纹理美丽,质坚硬,有光泽,耐腐力强,不翘不裂,不易变形,易施工,为家具、室内装饰品及造船的良材,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美誉。
香椿为落叶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脱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蒴果狭椭圆形,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采集以春采嫩芽,全年采根皮,秋后采果为宜。
现代研究:香椿芽每100克中,含蛋白质9.8克、含钙143毫克、含维生素C115毫克,列于蔬菜的前茅,另还含磷135毫克,胡萝卜素1.36毫克,以及铁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中含香椿素等芳香物质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维C、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润滑肌肤、保健美容的作用,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具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作用,挥发气味能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
香椿出自《日华子本草》云:“止泄精尿血、暖腰漆、除心腥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本草纲目》云:“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嫩芽瀹食,消风去毒;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根皮性味苦、涩,凉,功能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止痛杀虫,主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便血,血崩,带下病,风湿腰腿痛;叶性味苦,平,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主治痔疮,痢疾;果性味辛、苦,温,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泄泻,痢疾,胃痛。用法内服煎汤,用量根皮9-15克,叶9-15克,果6-9克。由于香椿为发物易诱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
简易治法
1. 胃脘疼痛:香椿芽250克,搓碎后与适量红枣泥和为丸,每丸重约3克,每次服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口舌生疮:嫩香椿50克,豆腐500克,将豆腐切块,置锅中加水煮沸后,切小丁装盘中,将香椿稍焯,切碎末放入碗内,加盐、味精、麻油拌匀后,浇在豆腐上即可食用。
3. 恶心呕吐:香椿叶20克,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每日2次。
4. 疮痈肿毒:鲜香椿叶、大蒜等量,加食盐少许,共同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
5. 治尿道炎:鲜香椿叶50克,水煎煮,熏洗局部,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