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劳动时报》发《年菜,萦回在舌尖上的节日》!
(2019-03-27 09:03:51)
标签:
年菜舌尖上 |
分类: 原创散文 |
3.25《劳动时报》发《年菜,萦回在舌尖上的节日》!欢迎转载!
年菜,萦回在舌尖上的节日
吴安臣
澄江的年菜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色彩:鹅黄汤色,辅之以青菜的翠绿、胡萝卜的橘红、芹菜的嫩白、山药的瓷白……加上器皿凝重的黑色,看起来就像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拿起勺子舀一口汤细细品味,汤鲜味醇,吃一口内中的菜,周旋于舌间的那味道,犹如变化的文笔,时而俏皮灵透,时而淋漓尽致,时而含情脉脉、绵延不绝,又仿佛是给琴弦拨动了心扉,有一片无法触摸的意境。
年菜是澄江县的传统菜式,看似是一锅寻常食材的乱炖,却是澄江人民在饮食上的智慧体现。和谐,是年菜的核心,一盆菜里可荟萃百菜百味,共冶一炉,基本原则是“和味”。过年时,一盆年菜上桌,年的气氛就烘托出来了。一家人团圆,吃什么并不重要,萦回在舌尖上的是亲情和爱意,是一家人共享天伦时光的美好。
人们喜欢逢年过节时吃年菜,年菜就有了喜庆团聚的意义。传说,过去农村里有喜庆事,便在空旷的地方,配以木台木凳,以木炭加热,大家围着热烘烘的年菜,一边品尝一边庆祝。困难时期,农村人的蔬菜甚至以咸菜为主,过年时为了营养调和,弥补一年的油水,便会在蔬菜中加入肉片等荤腥,也是为了营养均衡。
年菜的制作,高汤是关键。高汤是年菜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原料,通常是指土鸡汤,澄江一地做年菜所用鸡汤,一般是煮凉鸡后的鸡汤。煮凉鸡时只加入草果、八角,不加鸡精或味精之类调料,经过长时间熬煮后,其汤水留下,用于煮年菜时,在烹调过程中代替水,加入到菜肴或汤羹中,目的是为了提鲜,使味道更鲜香浓郁。俗话说:“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皮不稠,无肚不白。”做年菜时凡需加水的地方换作加高汤,菜肴必定更美味鲜香。
年菜的所用食材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定,但一般都会包括白菜心、胡萝卜、青菜、山药、肉片等,青蒜和芹菜由于味道相冲一般只加入青蒜。根据口味不同,有些人家还会加入木瓜。传统而言,通常意义上煮好的年菜会摆上三天,让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现在的年菜为了现做现吃,会用醋进行调味,也有加入酸笋或者大竹笋的,做出来有点像傣族的酸粑菜。
有些人家的年菜甚至摆上半个月之久,吃到正月十六还在吃。在气温低的条件下,年菜的存放时间比较长。不过年菜的油比较重,无论是鸡汤还是筒子骨熬煮的汤,都是把菜洗净后一整颗地放入汤里煮,寓意“长长久久”,或曰“常吃常有”。吃的时候,有时候会用甜酱油加入糊辣子、花椒面等来调制蘸水。
澄江县的年菜迥异于外地所言之“年菜”。一般的“年菜”指的是过农历过年时吃的比平日丰盛的蔬菜、鱼肉等菜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会在过年时才能吃顿相对来说较好的饭,又称为年夜饭。
年菜延伸开去,回归的是传统。如今品尝这年菜,已经不再是往日祖辈和父辈口中的那番滋味。虽然那些朴素、年味浓稠得像化不开的乡愁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但吃年菜的传统却留了下来,成为一种萦回在舌尖上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