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陈泽兄,10.12《云南政协报》“人文地理”发《余味悠悠“鹊不踏”》
(2018-10-12 10:20:07)
标签:
鹊不踏树头菜刺脑包 |
分类: 原创随笔 |
余味悠悠“鹊不踏”
|
来源: 作者:吴安臣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2日
09:50:08 文章点击数:
|
刺脑包浑身是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然而,一旦与柔软的舌尖相遇,在腊肉的香味刺激下,这种刺在舌尖上驻留时就会变软,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或者在热水的作用下,它立刻收起了所有锋芒,从浑身是刺的主儿变成了“可人儿”,即便是蘸着辣椒水来吃,入口也是一股清凉。
在梁王村,我见到了刺脑包的最初形态,它浑身是刺站立在我面前;旁边一棵刺脑包已经枯萎,另外几株则一副欣欣向荣之态。可当时即便站在它跟前,我都没搞清楚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更不会想到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刺脑包。
其实,刚上到村子的山坡上,村委会领导就指着我身旁的一棵树,很兴奋地问我,知道这是什么不?我仔细看了看身边的树,直直的一根棍子上满是硬刺,棍子顶上有一个嫩芽,包片呈深玫红色,芽呈绿色,芽尖呈腥红色。我想,不就是棵正在发芽的树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村委会领导说,这正是你们要寻访的“刺脑包”啊!它的芽可以吃,非常美味!听他说话的语气,我才明白过来,这的确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树头菜。
在那一刻,我仿佛见到一种植物的真身一样,马上掏出手机拍照。若非它浑身是刺,我真想搂上去了。不由得想到周华健那首歌里唱的,“让你欢喜让你忧”。凡若人间美味,都是不可轻易得到吧。
刺脑包又名刺老苞,亦称“鹊不踏”(因树上长满刺,鸟类不敢在树上踩踏而得名)、树头菜。在中医经典著作里,它被称为“楤木”。味苦、辛,性凉。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有刺灌木或小乔木。具刺。叶大,夏季开花,由伞形花序合成大圆锥花序。果实近似球形,紫黑色。南方地区一般在3—4月份采摘芽苞,北方地区一般在4—5月份采摘芽苞。
除观赏和食用外,刺脑包嫩芽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刺脑包有补气安神、强精滋肾等功能。入脾、肾二经。对人体有保肝、助人强壮、兴奋作用,对治疗急慢性炎症、各种神经衰弱病症具有较好疗效;也可治风湿疼、胃疼,跌打损伤。比如骨折时,用刺脑包的鲜根捣碎,酒炒热敷,疗效显著。
民间医疗实践中大部分取其根、皮入药。其皮有时亦称“海桐皮”。此药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记载。对心脏有强壮作用,效果较人参为强,对老年性痴呆症、蜘网炎及阳痿等多种神经衰弱综合症都有类似人参的效果。因此,刺脑包是难得的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宜多吃。
据村委会领导介绍,刺脑包得在发芽七天之内采摘,否则,再鲜嫩的芽叶也会在春风里迅速老化。老了的树头菜叶别说烹饪,就是山羊也不敢近其身,因为那些刺会随着叶片长成坚硬的武器,不小心就会被其伤到,没有三五天时间绝对不会好。
刺脑包吃法较多,食用前一般需沸水汆、清水过、沥干水分等预处理过程。除了我所了解到的刺脑包炒腊肉之外,澄江人民还创造出各种各样令人大开眼界的吃法,既可鲜食,也可晒为干菜,还可用醋盐腌制成酸(咸)菜。而且,每种吃法都风味独特,味美可口,溢香诱人,都有其药物方面的疗效。
在梁王村,我对刺脑包的认识可以说更进了一步。就像带刺的玫瑰一样,刺脑包真正在舌尖上完成了涅槃,除了给人以感官刺激外,更让人看到尖刺之下的医药之功,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