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5日大理日报学习教育版发书评《用文字丈量博南大地》!感谢王晓云编辑!http://dalidaily.com/xuexijiaoyu/20130325/100906.html
用文字丈量博南大地——读叶华荫《在永平》
□
吴安臣
读《在永平》(叶华荫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你会为作者的一腔真情所感染,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家乡的繁荣是每一位永平人都愿意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永平人走出这块热土,到外打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着家乡。然而叶华荫回报家乡的形式却是最独特的,他为家乡写的文字,清澈质朴,宛如百灵的歌声在博南大地上经久回荡着。为永平歌者不乏其人,叶华荫的这些文字却都是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过的,这就十分难得了。
而今,叶华荫仍在醉心博南山水。记得有次回永平,看到叶华荫一身农民行头,和他的爱人骑着摩托从我们门口经过,翻看他挎着的篮子,里面采集了不少牛肝菌、青头菌、马屁泡等。我想那晚的晚餐之后,叶华荫的美文就该诞生了。是啊,那就是切切实实的生活,由此我才真正明白叶华荫是善于将读书和行走结合起来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记得叶华荫说,该经历的他都经历了,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寻风景也找过了,然而,静下来的时候,他把心安妥在了山水间。博南大地给了他最初文学的滋养,在他回归的时候,同样给了他不菲的回报,“种字的农民”的名号要让它变得名副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首先要有土壤;其次要有心境;再者要有毅力。土壤已经生就,心境已然修炼成熟,然而每一个作家坐下来,都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这些叶兄都做到了,于是才会产生《在永平》。
读《在永平》,你会发现,叶华荫不是那种只顾游山玩水的所谓驴友的浅辄行止,他每到一地,总会将现实的景和古时的事联系起来,读书查证、寻访印证,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多少事淹没在时间深处,然而这些都难不倒叶华荫,他像一个淘井的工人,淘洗出的都是井底的沙金。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的《走读西湖》,《在永平》和《走读西湖》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两位都善于将鉴历史和亲历巧妙结合起来,但是写历史又拘泥于一般的义理考据,徒具翻古籍的举动,而是翻新历史的现实意义。你会跟随着作者深入到每一景的背后,探寻其人文历史意蕴,感叹尘世苍茫。
当整个世界的喧嚣盖过我们心灵的宁静的时候,叶华荫在永平的简陋书斋里,平心静气地写着。在永平山水间游走着,在博南大地上种下了一茬又一茬文字的庄稼,他的汗水没有白流,《在永平》的出版就是一种很好的回报。坚守心灵,用文字固守心灵的净土,而今已经不易,真诚的希望叶兄在将来能以《在永平》为基础,写出更多扎根永平的佳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