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的姿态面对生活
读吴安臣老师《草从对岸来》
对于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我,草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小时候,家里有牛羊,放牛羊是乡村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课,风雨无阻。夏秋,又多了一项割草的任务。
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乡村孩子对草的感受,绝对不是因为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才有的。我们通常是换着地方去放牛羊,这边的草刚被牛羊啃得不能再啃,又到那边去放,隔两天,草又鲜鲜嫩嫩的长了一片。割过的亦如此。冬天,田野里的草是干枯的,干枯的草牛也啃吃,但吃的节奏缓慢,好像是打发一时光一样。调皮的孩子们喜欢去烧田埂上的枯草,火柴一擦,火就在田埂上猛窜。夏天,草又像没被摧残过一样长满田埂山野。
读吴安臣老师《草从对岸来》一书,对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草地的生长显得没有章法,但是却又活在自然的秩序里,我每年都见到一个割草人,他背着一个大大的篮子,我总怀疑这个篮子试图把整块草地背进去,但是六年来他没有成功,因为草的生长永远超过他的企图,草地每年荣枯,不动声色,他却日渐老了,行动越来越迟缓,有时他会拿着镰刀发呆,也许他为这片草地的浩瀚感到了某种担心,因为他的篮子对于草地来说太过渺小,六年了,镰刀不知磨秃了几把,但是草依然故我,每次我看到割草人的镰刀滑过草叶时,发现草依然以一种新鲜的姿态面对我们。”“草生活在自然的秩序下,而蚂蚁们则生活在草没有规则的秩序下,后来我发现人也是一样。其实思想总是会陷入到荒芜的无秩序中去。”“我想不管是谁最终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甚至激不起半点涟漪,或者说半点声音都不会留下。草最终把我们埋入到世界的深处,将我们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这些是《草从对岸来》中的精彩句段,是吴老师对一片草的感悟,也告诉我们,这是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规律。
每个人心里都有柔软的部分。吴老师对自然,对季节,对山水,对一切都用爱来解读抒写。书中《静水清音》一辑,是一条流淌着爱意的河流。微澜轻泛,博大宽容。“一场春雨催出了整个院子的绿意,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改写着这个布满生命的世界。”“村子的文明因河而延绵,我不得不说,我热爱摇头河。”“土地的神奇是我穷尽一生难以明白的,她的宽容与博大无人能及。”“无人打理也是一种自然,寂寞忘却着的,是我们的心。”“世界上还有一种用手势抵达心灵深处的爱情。”“那道坡和时代有关。”“那表情你读懂了,读进去了,也是一副隽永的画。”“所有的豪迈与激情,所有的细腻与温柔,所有的变迁和沧桑,都在一曲曲古乐里。”“他们谈不上可爱,可是我依然爱他们,包括他们的缺点。”这些深刻的语句,无一不是爱的传递。
吴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惊叹。云南、河南、山东,这几个无论是地理气候和生活习惯,或是居住环境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地域,给了他丰富的文思,也给了他过多的苦楚和无奈。我常陷在他的文章里,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会如何。了解我和他的距离后就更敬佩他了,虽然生活对他过分的苛刻,但他是坚强的,积极向上的。他从容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给予他的一切苦乐酸甜。《笔走偏锋》和《萍踪江湖》两辑里读他深刻的经历和对生活透彻的感悟,我唏嘘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受益。尽管生活对他很过分,但他如一片草一样隐忍柔韧,不管现实如何残酷,他总是向上,向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看,又为吴老师感到欣慰。
漂泊,最能磨练人,但也容易让人迷茫颓丧。漂泊路上的梦想却是美好的。无论何时,境遇如何不堪,有梦想,一切就变得无足轻重。吴老师的人生似乎总是在漂泊中,但他有梦想,进城是他的梦想之一。然而好不容易安居城市了,却又倍感孤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在乡下,邻里乡亲的门总是开着,人们可以随意随时串门交心;在城市,这则成了一种奢望,人们在心里构筑着相互之间的墙,为自己编织好一层层的保护膜,不一定保护得了自己,但总把别人推得远远的。门对门却不相识在城市是司空见惯的事。有时候觉得已经遇到可以交心的朋友了,却发现是被利用了。城市,就是这样的现实。《城市五题》中,“带着一只狗和一只鸭子的老人”、“搬家公司的搬运工”、“卖花的女孩”、“曦光里的狗”,都给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市的五味桶里,吴老师体味着城市的冷漠,也拒绝着一些诱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与真。生活给予吴老师很多的不幸,透过这些层面,我看到了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然而面对生活的打磨,吴老师是坦然的。
亲情是人一生中最纠结的部分,不容计较又不容忽视,容易让人受伤也容易温暖人心。读吴老师的《亲情依依》一辑,我常常难过得不想言语。同呼吸大理的空气,虽然县份不一样,但环境差不多,类似文中的状况哪里都存在,经历了种种爱恨离散的吴老师对亲情的珍惜和责任心让我感动,我想也值得人们去学习。
读文如读人。吴老师的文章大气自然,充满激情,没有浮躁,没有愤世嫉俗。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以家的情感来抒写。这是作家最可贵的。《草从对岸来》是一本能荡涤心灵、励志的好书。我推荐给家人去读,同时也推荐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去读,更希望青少年们能认真读一读。在成长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迷茫浮躁。一盏指路灯,会照亮和温暖前行的道路。
2010-11-16
李丽琴,大理剑川人,问她简历怎么写,她自谦地称自己仅只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