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企全球大抄底

(2008-11-04 10:45:49)
标签:

杂谈

华尔街垮了,全世界停滞了,日本人装着成麻袋的日元来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华尔街自闹金融危机以来,抄底者甚众,其中最活跃的是日本人,他们成为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海外收购军团。

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大举收购不同,此番日企海外收购以股权为主,不再紧盯面子类的资产。

日本制药商Shionogi & Co刚以11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Sciele Pharma,日本另一集团Onward Holdings就又斥资1.67亿欧元(2.45亿美元)将总部位于伦敦的Change Capital Partners旗下豪华时尚品牌Jil Sander收入囊中。

而今年早些时候,日本大型制药公司Daiichi Sankyo以46亿美元收购印度销量最大的制造公司Ranbaxy Laboratories Ltd.的多数股权。

不仅规模提高,速度也加快了。

今年4月份,Takeda Pharmaceutical Co.投资88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Inc.时,从独家谈判到鉴署并购协议,前后只用了14天。

日本公司的收购动因大致来自两方面,一是为了占有全球网络,获取竞争优势;二是股东要求公司将巨大的现金储备发挥应有作用。

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财务数据,今年以来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总规模达到了433亿美元,创下历史同期之最,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在日本公司眼中,美国企业是头号交易目标,印度公司排在次席。

日本公司的疯狂很难让人不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跨越太平洋,买下美国,买下世界”的激情,当时虚高的股价和房价使得日本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成为那个时代的里程碑事件。

但好景不长,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许多大举扩展的公司陷入困境,一些公司还因为此前的过度投资而濒临破产。

另一次并购浪潮是当科技股泡沫达到顶峰之时,日企再次出动,当时最大的一桩交易发生在2001年1月,NTT移动通讯(NTT DoCoMo Inc.)斥资98亿美元入股AT&T Wireless。

不过,这家日本最大的无线运营商随后就不得不面临投资大幅缩水的惨痛局面。

虽然日本公司在收购过程中的表现已经今非昔比,然而许多日本公司在交易之后随即就会面临难题,在由谁管理收购业务的问题上暧昧不清。

日本文化侧重集体决策,因此日本一直缺乏具有出色领导才能、能够掌控大型西方公司的管理精英;这进一步加重了海外收购的管理问题。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在其收购的好莱坞制片厂MCA Inc.管理期间,没能捋顺与原管理层的关系,只能在1995年出售所持的80%股份,黯然退出。

日本公司也在不断学习进步着,他们目前采取的新措施就有助于他们在收购初期保持员工的向心力。Takeda向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的1000名员工中的许多人支付了留职奖金,换取他们至少继续在公司工作12个月。此外,这些员工行使股票期权还能获得现金。Takeda总裁Yasuchika Hasegawa在交易完成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这加大了初期投资规模,但这是笔值得的投资,肯定会有所回报。Shionogi收购Sciele Pharma后,后者原管理层将留任。

日本公司的交易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过去通常不愿参与拍卖竞购和收购上市公司,而倾向于与私有公司达成独家协议并以现金交易。

经过约15年的现金偿债后,日本公司目前仍然倾向于支付现金,不过近期他们也愿意通过拍卖竞购上市公司,这是日本公司逐渐熟悉西方并购手段的一个迹象。

复印机和打印机制造商理光(Ricoh Co.)上周宣布,通过竞购拍卖斥资16.2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办公设备分销商Ikon Office Solutions。分析师们表示,理光此项交易将给其规模较大的竞争对手佳能(Canon Inc.)带来压力,迫使它不得不做出同样的选择。

 

此文刊于三联《竞争力》2008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