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人生不能承受时代之重

分类: 我的影评 |
冯小刚的作品,总不会太差。
而且因为前段日子档期事件,《芳华》就有了一种饥饿营销的感觉。
像是行云流水。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浪下,上下沉浮,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全不由自己。
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想哭。或者,这种想哭的感觉时不时地会挑逗一下你,然后又事了随身去,不留功与名。
不是为了爱情。我想冯小刚这种深度的导演,早已经不再屑于去单纯地描写爱情。就像刘峰爱林丁丁,就像何小萍爱刘峰,就像萧蕙子爱陈灿。冯小刚要表达的是即便再火热的、未必真挚的爱情,在时代的巨力之下,也都像是像幼儿园小孩子给大人许下的一个笑话,也像是一块艺术琉璃,轻轻一碰,便碎裂了整个人生。
全当不得真。或者,全不能够当真。
就像在行进的军用卡车上,萧惠子给暗恋的陈灿写下人生的第一封情书。转头,郝淑雯却告诉自己,她和陈灿好了,就在前两天。看着萧惠子又从陈灿的行李箱中,把那封情书像做贼一样,偷偷拿出来,撕碎,扔下卡车,在萧惠子的眼泪中,人生柔弱和无奈至此。放情书的时候像是做贼,把情书拿回来的时候也像做贼,你已经痛彻了天地,天地却天若有情天亦老。
所以,有时候,是不是要该佩服一下我最不喜欢的林丁丁。在整部电影里,几个主要角色里,林丁丁似乎是唯一一个略微能够把握住自己命运的女孩子。在刘峰抱住了她,在别人说她腐蚀活雷锋的时候,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虽然她牺牲了刘峰,但是也唯有这样,她才能保全自己。如果不是被队友看见,我想林丁丁未必就不会接受刘峰。换个思路,如果林丁丁没有牺牲刘峰,那么等待她的命运,在那个年代,大约未必会有多么好的下场。在文工团解散的时候,她早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出国的人生之路。即便几年之后,从相片上看,林丁丁早已经是个中年胖妇人,成了萧惠子嘴中“即便用假胳膊也不愿意去摸”的人,可是谁又能否认,她的人生在她自己眼里、在世俗的眼光里,也可能也是一种成功呢?
1970—1980。
这个年代之与中国,之与那十年里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是乱世,却依然有着无法泯灭的时代印记。在这十年里,个人的无力感,被时代放大到了极限。
如果你看懂了这种无力感,便也是看懂了这部电影。只是看懂电影之后,直到电影里进行到90年代,直到走出电影院,我们才觉得回归到了现实的世界。曾经,我们觉得时代太过于虚幻,一切就像一场梦。只是梦醒之后,你会发现,芳华已然不再。像是一眨眼的事情,只是在这眨眼间,已经发生了太多沉重。这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只不过时间真是一种好东西。在刘峰最终抱住了何小萍的时候,我不知道该不该说一句,我们剧外想要他们在一起的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这种在一起,曾经走过的弯路太多,曾经付出的代价太大。刘峰,何小萍,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幸福吗?
冯小刚把这种剧烈的时代之幻,拍得像是行云流水。电影艺术家们到了一定程度,就有点像是造物主,他们不会再去电影里热烈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只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曾经发生了一些什么。他们的语气很冷,你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温度,他们只是告诉你,告诉你,告诉你;然后,你突然就觉得想哭,在这些很冷静的叙事里,你想哭,似乎每个角色的命运,连编剧也改变不了,连导演也改变不了。他们,都是注定要发生的东西。在这种注定面前,我们突然觉得悲从中来,觉得倘若自己也处于那个时代,自己也注定逃无可逃。
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点评演员们的好坏。每个人都好,连文工团的政委也好。在政委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手段,处罚了何小萍之后,你都出不出谁对谁错。何小萍是已经放弃了这个集体,政委是放弃了何小萍。文工团也终究烟消云散,各奔东西,早离开的未必不是一种幸运,晚离开的至少可以用集体来作掩饰。而当时的中国,谁又能逃得掉别人安排下的人生?
何小萍和刘峰的在一起,让我们在这部淡淡悲伤始终流淌的电影里,多少找到了一点暖色。即便时代再为颠肺流离,即便命运再为曲折柔弱,多少,还给善良留下了一丝缝隙。透过这缝隙,我们暂得安心。
如此,而已。所谓,芳华。
后一篇:没有一个佛系青年会靠着佛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