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缘何沦陷成强制消费的重灾区
(2014-03-24 12:2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云南阿都乡13所小学变相强迫学生存话费送手机。
这是央视《焦点访谈》3月23日的一期节目。
根据当事校长介绍,这500元相当于预存的话费,然后返你580块钱的话费,再送你一部价值400块钱的手机。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可以发作业本给学生家长,学生可以打亲情电话给家长,进出小门自动发短信给学生家长。所谓“翼校通”。
校长下任务到班主任,班主任再卡学生,学生回家再磨家长。
不得不说的是这项业务还有每个月50元的最低消费。另外不得不说的是,阿都乡是云南省20个边远特困乡之一,有的家庭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
“翼校通”,我们,是不是并不陌生?名字不一样,但是内容一样的所谓“这通那通”,我们在很多城市都看得到或者是发生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学校已经沦陷为强制消费的一个重灾区;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学校是个大市场,那么多的学生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很多商家都盯着这一大块肥肉。而一些商家拿下这一大块市场的手段,首选又是先拿下“校长”或者是“主管领导”。只要是校长或者是“主管领导”答应,他们的市场攻略便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赤裸裸地展开。一般的流程就是,校长下任务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再卡死学生,学生回家给家长开口要钱。家长不答应的话,学校便会对学生各种限制。有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为难,钱又不是太多,于是干脆交钱了事。
有时候,所谓的“手机平台”,或者是什么通平台,刚开始的时候还新鲜新鲜,老师也用着,作业也会通过这个平台下发;但是一个学期过后,或者是不同的时间段过去之后,这个通那个通,就都成了摆设,没人再用。交出去的钱,也都慢慢成了漂亮的水漂儿。
云南阿都乡的这种行为其实属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乱收费”范畴。为什么这些学校的负责人和老师胆子这么大?还是违法成本低的原因。发现一批,并不能查处一批。如果处罚得力,你看谁还敢这么做?实际上,拿学生不正当谋利,本身就是违背师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只不过有些时候,这种事儿也由不得老师和班主任。上边压着,下边议论着,老师和班主任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我们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种事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阿都乡。瞧瞧你身边,这种事是不是也存在着?
前一篇:《盗马记》:都市轻喜剧漫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