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年被丢到哪里去了
(2013-12-13 12:09:11)
标签:
娱乐 |
分类: 我的散文 |
最新公布的2014年放假安排,除夕被从法定节假日里给剔除了出去。
虽然好多人说,其实除夕是不是法定节假日并不重要,因为好多单位这个时候肯定是已经自行安排放假,假日办这个时候再规定放不放假真是多此一举。
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忽略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国家态度。
你好比一个领导,我们给你发同样级别的工资,但是在正式场合,我们都不提你,也不请你上主席台去就坐,你说你会觉得舒服吗?或者说吃饭的时候,虽然上一样的菜品,但是坐在主桌上和坐在副桌上,那总归是一种心理认同上的不一样。
春节本来就是除夕和初一联系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一家人聚在一起要多欢乐就有多欢乐,有时候除夕的传统活动项目比初一还要多,到了初一这个正日子,我们反而会觉得没事可干。除夕这么一个顶顶重要的日子,或者是对中国人来说,除夕这么一个事实上和民俗上最重要的日子,竟然被几个人坐在一起,议上一议,就直接给踢出节假日正规军了,真让人有点儿哭笑不得。
当我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这么一出,就像是一个小高潮,大家随便起哄一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心深处更深刻地索然无味。
年,就像是被刷了仿旧绿漆的老古董,依旧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依旧可以摆在博古架上去精致地欣赏,在这欣赏里,我们会无限怀念以前的旧时光,但你却再也找不回以前饺子的味道,以前满街鞭炮的声音,以前过新年穿新衣服的兴奋。说起鞭炮,在今年PM2.5生命力这么旺盛的大环境下,恐怕春节放鞭炮的年俗,也要被强行阉割掉了吧?空气主要是被工业奸污掉的,很多人放各种颜色的烟尘污染着空气,然后把白花花的银子揣在了自己的腰包,过上了很滋润的生活,现在却要连带着大家一起去埋单,不但每天要被迫着把自己的肺做成空气过滤器,连春节放个鞭炮的权利也被没收了。说起来,倒还没见过哪个人站出来说要为大家春节不能享受放鞭炮这么一点小小的快乐道个小小的歉。
就连春联,也是直接买那种印刷成品的。很多大企业更是把自己的广告语直接印刷成春联,于是春节的时候,你再想去寻找那种“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的充满了年味儿的春联就很困难了,即便在农村,大门上贴的也都是“联通通四海,移动动人间”。商业文明,或者说是工业文明,已经让很多这种最纯粹的民族精华逃无可逃,一步步退缩,最后退在一个角落里,手持长矛和盾牌围成一圈,还指望可以互为犄角,暂时抵挡一阵,去换来这苟延残喘。
我们也在跟着“年”,一起迷失,游走在传统文明精华已经一点点干瘪,现代文明却还没建立起来这样一个尴尬的时空,像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
现代文明赐予年的新符号,更多的反而是春运这些东西。老外理解不了,每年的这一段时期,为什么中国人像是被控制了一样,哪怕是在天边,哪怕是在海角,也要不远千里万里,火车、汽车、轮渡、飞机,甚至是摩托车,用能想到的一切交通工具,去朝一个叫做“回家”的梦想一路狂奔。所以,有时候,也并不是中国人懒、中国人图省事,把所有过年的程序都给简化了,而是在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张大手,在操控着你怎么走路,怎么过年,怎么生活。我们终究是生活在这个快餐社会之中,当包括爱情在内的很多东西都被快餐化的今天,一个完全由着惯性去带动的年,又怎能逃脱掉那一步步蹒跚着走向历史深处时空的命运和归宿?
汉民族似乎是个最宽容,也最容易遗忘和适应各种变化的民族。韩国人能把端午申遗,日本人现在在传统场合还喜欢穿和服,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固执,但正因为这份固执,才让他们能把一些民族的东西给保存下来。泱泱中华,到现在也没有一种在流行度上可以媲美日本和服的民族服饰,有人说是汉服,但看一些人聚在一起穿汉服,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要想让它普及开来,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在快速地接纳和吸收一些外来的东西,我们的标准是“有用或者没用”、“方便或者不方便”、“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一些实惠”,有人说日本是个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但中华民族在某些方面,恐怕比日本还善于学习。不同于日本的是,日本人学到了别人的看家本事,但还留着自己的看家本事;我们是学到了别人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精华给丢弃在垃圾堆里了,更别提像日本人那样把一些民族的精华当祖宗一样给供着。
很多人所留恋的年味已经越来越淡,最终会淡到什么程度,没人会说得清。也许会像是一点墨痕。
这并非人力可阻止。对过去以及过去的东西,中国,以及中国人,要么就是过度尊崇,要么就是弃如草芥。而中间的选择标准,又是那么发自内心里的直截了当。想明白了,你就释然了,你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