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黄花菜怎么成了“没娘孩儿”
(2013-07-11 14:0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政府牵头倡导,企业出资回收,确保农民受益。去年秋收后,淮阳县农民在得到这样的郑重承诺后,种下了近万亩黄花菜。如今,丰收的黄花菜却成了“没娘孩儿”,既无奈又气愤的菜农拉着2000多斤黄花菜到该县行政服务中心抛撒,以此抗议“政府失职”。(大河报 7月11日)
已经不止一件类似的事情了。
政府部门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看到哪里种什么发了大财,于是经过短期考察之后,也在本地号召农民,甚至是强迫农民去集体种植类似于淮阳县黄花菜这一类的经济作物。
我们相信当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却往往不能够皆大欢喜。等到丰收的时候,谁知道市场已经变化,或者又出了其它变故,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找到当初承诺的负责人,他多半也会是两手一摊:“这个我也不想啊,谁知道就这样了呢?”
经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往往很大,一年就是一年的行情。如果没有在前期把市场准备做得足够好,像是突然性的大规模集体种植,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苹果之乡”、“油桃之乡”、“金银花之乡”等等,这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形成,往往是当地先有这么一个自发的种植习惯基础,或者说这些特色农业在当地是市场多少年自发形成的,有着很深厚的市场底蕴;政府所做的,就是在现有市场基础上,把这特色农业产业规范起来,做强做大。在这种市场底蕴的支撑下,即便短期内市场价格有所波动,也不会对当地农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它累积的市场基础已经足够去抗衡短期内市场的波动。
类似于短期内“拍脑袋”所做出来的特色农业,因为没有这种市场底蕴,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就很容易被市场大浪所吞没。没有充分的市场准备,最后当时的拍板者和组织者大丢脸面和威信是小事,被架住种植黄花菜、白花菜的农民一年生活受影响却是民生大事。
农民不比市民,一年生活很多都靠地里扒拉。再突然起意组织农民大规模种植什么还是谨慎一些为好,否则凉的可不仅仅是黄花菜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