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敬行的“境界”

(2013-05-15 16:48: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散文

刘敬行是我的同事。

我编辑,他记者。

编辑部的年轻人比较多。我像很多同事那样,叫刘敬行为“老师”;有时候随意了,也有一些同事称呼他为“老刘”。我细想了下,在编辑部,能被同事们称之为“老师”的人并不是很多。这里,一方面是刘敬行比很多同事年龄都大;另一方面,大家是真心尊称他为“老师”。

我记得我在邢台学院上学的时候,因为是师范类学校,所以我们有一句校训,叫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刘敬行不是传统意义上教书的“老师”,但是他的采访业务水平,他的品德,他的为人,是真心地赢得了至少是我们同事们的赞誉。

还是一起去邢台县双凤山采访“野马”的时候,刘敬行告诉我,他打算出一本书,书名都起好了,就叫《你是我的眼》。后来,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又说过一次。他特意强调,封面上用的是一张平乡穆孟杰在月亮底下拉二胡的照片,书名《你是我的眼》也是来自于他写穆孟杰的一篇专访。又是一次在外边共同的采访,采访过程中,刘敬行接了个手机,然后他告诉我:“书到了。”很快,我看到了他的书。在送我的书的扉页上,他写了几个字:“你审视我的文,我审视你这个人。够爷们!”

我想了很多。晚报编辑部记者编辑这一块儿,已经有若干时间,没有人出书了。虽然现在出书并不是一件特别难或者特别神圣的事情,但是它还是代表了很多东西,至少它不是一件特别简单或者特别俗的事儿。而且,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行业,应该有更多的编辑记者能够独立出书才是。一个编辑部,如果能够独立出书的编辑记者很多,或者有那么一大批,那么他的文化积淀是不一样的。这种事情,就像你走进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多少年的落叶就沉积在脚下,踩上去,你会听见时间在呼吸的声音。

我们,享受这种呼吸。

媒体,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放弃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编辑记者究竟应该向一个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去奋斗。我不知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场合听到了一种观点,就是编辑记者做到一种程度以后,他应该成为他跑线领域的一种权威专家式的存在。你比如说,经常跑工业线的,他应该成为一个工业问题的专家,在这个领域他应该具有一些真知灼见,他的工业思想或者在工业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要形成在业内的影响力,他应该成为“工业问题智囊”一类的人物。跑农业线的,也是如此;跑文化线的,也是。类似种种。

刘敬行,不跑工业线,也不跑农业线,他的笔下基本上都是一些“草根人物”。而且,他很少写那些小的消息之类,他拿出的都是一些“大稿子”。在这方面,刘敬行写出了自己的影响力。一次聚餐,电视台的古柳先生说:“刘老师,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你看看确切吗?”一桌子人,停下了手中的筷子,侧耳静听这是个什么词。最后,古柳先生说的那个词儿是——境界。我们,忍不住为这个词儿鼓掌;我从内心里觉得,“境界”这个词用在刘敬行老师身上是真合适、真妥帖。刘敬行他不为名,不为利,他的笔下没有大老板,没有大官儿,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草根人物”,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老百姓;他们有生活的挣扎,他们有喜怒哀乐;翻看《我是你的眼》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邢台人最普通的纪实人生。有时候,写到感动处,刘敬行自己,都会忍不住为笔下的那些真实的人物和人生淌下一个男人的眼泪。而这些年,通过刘敬行的报道,我们已数不清楚,他直接或者间接地帮助多少人度过了人生的难关?他报道过的不少人,已经被评上了“邢台好人”;而在这些“邢台好人”的背后,刘敬行依然站立如山,沉默如山。他真真的是一个“邢台好人”背后的“邢台好人”。

一支笔,写尽春秋,敢问年华几度?

所谓“境界”,对一个记者来说,真是莫高的认可和评价。

你是我的眼,刘敬行,何尝又不是许多人的眼?在这本汇集了他从业以来采访过的“草根人物”通讯报道里,你见不到想象中硬邦邦的新闻语言,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内敛着他当初的感情,他的每一句话都有血有肉,新闻当事人就像站在了你的眼前,你是听众,是观众,和新闻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做这天下芸芸的众生。我记得中学学习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课文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魏巍的文章之所以读起来那么优美、简练,和他本人还是个诗人也有关系,即便是写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时候,也受益于诗歌写作的锻炼。刘敬行也是个诗人,《你是我的眼》之后,他还会出一本诗集。我在报纸上,零星读过他发表的一些诗歌。在当代,诗歌是种式微的文学方式。但是你如果注意,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在哪一个时代,诗人的影子都不会绝迹。而且,我一直很固执地认为,诗歌是种善良的文体,一般来说,诗人也是个善良的群体。爱写诗歌的人,为人一般也会很好。刘敬行的新闻语言,和魏巍一样,也明显是受到他诗歌写作的影响,在准确之外,又形象、优美,可读性很强,这也是这本书能够给读者见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你可以当这是新闻作品,你也可以当这是一篇篇的人物范文。即便是中学生看了,也会对自己的作文有不上帮助吧。

所谓“境界”。

刘敬行老师,老刘,作为一个同事,向你学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