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醉”卖千万是在狂欢式消费莫言
(2012-10-29 12:13: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6年前,北京侯姓工程师随意注册的“莫言醉”白酒商标,因莫言获奖最近被多位酒商争抢,前日下午有记者获悉,卖出商标价钱已基本谈妥。令人吃惊的是:“莫言醉”白酒商标,已从几天前的600万升值到税后1000万人民币,其价值已是当初注册花费1000元的一万倍。(《扬子晚报》 10月29日)
这事儿有点儿邪乎了。
借着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余威,一个还没正式使用、也没什么名气的商标,一下子卖出1000万人民币,而且还是税后,要么是买家真的很看好这个白酒商标,要么是买家和卖家联手的炒作。
莫言获奖,即便是在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围绕着这件事情,一些商业运作,也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我们把有关莫言获奖这件事情所有的鸡蛋,全部放在商业运作这一个篮子里的话,那真是走了偏路,也失去了莫言获奖原本应该凸显的本质意义。但是很不乐观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关莫言获奖的附属产品,基本上还都是在围绕着商业运作在展开。至于其它更高层次的或者更文学本质层次的东西,我们还没看到很多。
莫言自己说过,高烧的“莫言热”一个月之后就会退烧。获奖不易,在后莫言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消费”莫言?就是出版商、书店多卖几本书?还是莫言家乡山东高密新发展几个类似于“高粱地”、“莫言故居”的旅游景点?再或者就是这样类似于傍名人一样卖几个类似于“莫言醉”、“杯莫停”的天价商标?这样的短途消费,因为层次太低、商业操作太明显,一般来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即便是那家花了一千万买下“莫言醉”白酒商标的酒厂,从我个人来说,也真不看好这款白酒的“钱途”。真正的好白酒,都是历史积淀出来和喝出来的,当年的央视标王“秦池”盛极一时之后,迅速从人们的饭桌之上消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傍着莫言的名气,也只能给大家卖个新鲜罢了,新鲜劲儿一过,还会有几个人认得这牌子?
也许莫言获奖从文学上来讲更本质的意义,要多少年后,才能发掘出来。但是现在面对这样的喧嚣,当哪一天莫言自己在酒桌上碰上这款名叫“莫言醉”的白酒时,他也会感到很“莫言”吧?
类似于这样病态狂欢式的消费,狂欢之后,能给我们留下点什么?恐怕更多的,还是满地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