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牢骚的女硕士代表不了中国大学生
(2012-08-08 16:33: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我相信,这只是偶然的一个人,偶然的一件事。
厦门大学的一位女硕士跟随由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到福建省政和县下基层、调研,在微博上发牢骚埋怨说吃住条件不好,并且连连发出“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这样的感叹。这位厦大女硕士的牢骚微博,被发现、并且在网上被迅速关注、议论,不但是她自己惹火烧身,而且还牵连到了她自己的母校厦门大学,还有好多和她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博士生、研究生以及无数个大学生,也被捎带着脚一块儿骂了。(《海峡导报》 8月8日)
微博真不是随便发的,即便是普通人,很有可能也会因为自己无意中发的几条微博刺激了社会的眼球儿,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事件。在微博时代,这样原本仅仅属于“名人”的“福利”,开始向普通人蔓延。但这位女硕士的微博言论,似乎也仅仅能代表她自己的观点,她的这种观点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标本意义。
她代表不了她的母校,她更代表不了她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好多大学生并不是像这位女硕士这样“吃不了苦”。在现代化的大学校园里读书的那些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他们熟悉农村的生活,下农田干活儿都没问题,更别说条件要好得多的在“县宾馆吃饭住宿”了。抛开农村生源的学生不谈,在就业压力下,很多硕士都开始在城区小学任教,以前这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当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们可能是把自己的就业眼光瞄向了那些“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但这并不妨碍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以往的“天之娇子”们在逐渐地习惯于把目光投向基层。类似于“大学生村官”,就是表现之一。
中国的大学生们何止千千万?厦门大学的那位女硕士的抱怨微博,顶多只是代表了她自己的一些观点,甚至连她自己的完整观点都不能够全面反映出来。在逃离“北上广”成为一种潮流,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硕士,甚至是博士把就业的目光情愿不情愿地投向基层,我们真的不宜把厦大女硕士当成一颗子弹射向中国大学生这个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