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绿化要市民义捐有何不妥?
(2012-08-01 15:43: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城建绿化要市民义捐有何不妥?
张军瑜/文
不是每项募捐倡议都充满了正义,也不是每项募捐倡议都会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近日发起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让人意外的是,该消息一出,网友反对声成片,在拒绝捐款的同时,还直指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现象。对此,市绿委会回应称,绿基会发起义捐活动是支持城市绿化,并非因我市“绿化资金不足”。(晶报 8月1日)
解释很多,但我们还是听懂了。深圳绿色基金会的意思是:“来,你捐点钱,然后我们给城市搞绿化。”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家捐了;遇到失学儿童需要救助的时候,大家也捐了。捐得开心,捐得乐意,但这次很多人不干了。
为什么呢?不是大家没善心,而是我们不能习惯性地去把本应该由职能部门去做的事情,动不动地就交由市民的捐款去解决。义捐的本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在汶川地震这种突发的大灾难面前,光靠具体的部门或者国家机器的反应和能量,并不能完全快速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去驱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度难关。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下,在我们并不是很缺少绿化资金的前提下,把本应该由财政拨款来供给的城市绿化问题,也试图通过市民的义捐来募集一部分资金,这就是本末倒置,甚至是推卸绿化部门的职能责任。
另外,许多城市共同存在的绿化痼疾,也让大家对这一个贸然发出的募捐倡议抱着一种抵制。财政投入那么多钱,可还是每年种树不见树;刚种下的绿化植物,还没几天就被连根拔掉,换了重种;好不容易用了五六年,甚至是十几年或者更多时间才长成的大树,夏日炎炎下正要用来遮荫,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一夜之间被绿化工人全部“斩首剃头”;本来种植当地的树种就好了,有好又便宜,可我们偏要花费几万元一棵、或者是更高的价钱,去很远的地方买那些水土不服的树木来种,几年下来不但是长得出奇慢,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水土适应过程中就早早枯萎死亡,大笔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泡儿。真是花公家的钱,自个儿不心疼;换了自家的事情,这差不多都可以称为“败家”行为了吧?
而且一个城市每年的绿化费用到底是预算多少、用了多少,又是怎么用的,似乎又全没和当地人交代过一次。在这种状况下,深圳还要呼吁市民募捐来给这座城市搞绿化,也难怪大家对这一募捐倡议有不少抵制情绪。
义捐,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也应该是很慎重的事情,可是类似于深圳城建绿化募捐这样的事情,就是滥用了这种倡议,滥用了市民的爱心。在这种滥用之下,收获的也只能是质疑和拒绝,以及职能部门公信力的无谓瘦身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