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子就业纷争里的社会映象

(2012-03-14 00:43: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并不是母子两人之间简单的个例。

2009年,冉杰希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和睦的母子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劝说儿子回老家的国企上班,刘喜梅3年10次来重庆,从最初的好言相劝,到后来,她打过、骂过,也闹过……3年来,27岁的冉杰希为躲避母亲,搬了3次家、女朋友没了、工作也辞了,如今他不愿再见母亲。在多家媒体的关注下,3月13日,母子终于在重庆见面。但是对于是不是要回老家进国企这些敏感和核心的问题,母子俩人都小心翼翼地回避着。(《重庆晨报》 3月13日)

问题依然无解。

家庭的纠纷之中,蕴含着许多社会现象或问题。

这是个老话题,但这个老话题有一个社会背景,就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逃离北上广。重庆不是“北上广”,但对于一个在家念子的母亲以及一个在外打拼的学子来说,重庆就是另一个等同于“北上广”的存在。

冉杰希放弃唾手可得的国企工作,选择在重庆打拼,就是选择了他要在一个自己没有任何人脉、财富积累的城市艰苦奋斗,要买房,要房贷,要解决户籍,以后还要解决孩子入托上学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当初热血澎湃的大学毕业生最后不得不逃离自己奋斗的大城市,也是在这样要长达小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再也坚持不下去,败下阵来。而重新回到家乡以后,面对自己早已陌生了的或者当初一直就想离开的环境,他们人生的一切都要暂时归零,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己内心的微澜。

这并不是父母们想看到的。他们早已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了一条几乎不会出大问题的人生路。比如说冉杰希就是“子承父业”,进父亲所在的国企上班,“有保障,铁饭碗”。虽然我们现在基本上不怎么提“铁饭碗”这个时代色彩强烈的词语了,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有保障的、还不算少的工资,让体制外的人羡慕嫉妒恨的高福利,这些单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和“铁饭碗”等同于一个意思。当我们经历了风起云涌的下海潮之后,在生活的压力下,体制内单位又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在外地大城市打拼,要么实现自己的梦想,要么白艰苦一场,冉杰希把自己的命运押上了这个名叫社会的赌台;而他的父母,显然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冒这个险。

在这件事情之上,还触碰到了另一个社会潜规则。冉杰希的母亲想要进的是他父亲所在的国企,“他爸的单位,系统内的子弟有资格进去工作”。不止是这家国企,很多单位也是这样。冉杰希是自己不想进,很多体制外的相同条件的孩子想进而不能。不小心,我们又从母子的纷争当中,触碰到了也许连当事人都没觉察到的又一个痛点。

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冉杰希母子的就业纠纷也只是一个被放大了的点而已。文化心理、城乡差别、户籍政策、就业政策这些东西不变,这样的点就会不断在社会中诞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