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邢台茶市场的扯闲篇儿
(2011-11-08 01:08: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乱起 |
酒是动的,茶是静的。
这是龙祥茶艺馆老板的话。我存心数着,这句话他总共说了三遍,在一个小时之内。
老板姓孙,70后。两杯铁观音端上来,我们俩窝在龙祥茶艺馆二楼的一个小间里,就在茶气升腾之中闲扯“茶篇儿”。
人说邢台人“好吃”,在邢台只要是差不多的饭店都能火起来。在邢台大小饭店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身边的茶馆儿也多了起来。
其实我想问问他关于邢台茶市场的一些情况。
品茶,也品茶老板
龙祥在邢台已经有三家店面,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老板自己本就好茶,喝来喝去,自己开起了茶馆儿。我发现相当一些茶馆儿的老板自己就很好茶,有的甚至会达到痴迷的程度。当然这些人开起茶馆儿来,可能会更相得益彰,自己本身就是茶馆儿的一个活招牌。一个有底蕴的茶馆儿,绝不仅仅是把装修弄好点儿,或者多进点儿价格高的好茶叶那么简单的事情;它得天天在紫砂壶里用茶叶泡着,暖着,养着,熏着,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茶老板,或者说这些茶馆儿的底蕴都是茶老板一手侍弄积累起来的东西。顾客喜欢光临一个茶馆儿,是品茶,有时候也是在品老板。
这是茶馆儿和饭店不同的一个地方。你多半会记得一个茶馆儿的老板,那些老顾客甚至连茶老板的模样、脾气秉性都清楚;但是就算你老光顾一个饭店,你会熟悉他们的老板吗?
邢台真有这么几个把自身和茶馆儿融合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茶老板。爱喝茶、爱去茶馆儿的人都知道。
店不少,但缺少行业组织者
邢台的茶市场也就是最近两年突然发力,大大小小的茶店儿、茶艺馆儿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龙祥的茶老板说,要是划分起来,邢台比较上规模一点的茶艺馆儿也就是那么三类,一个是可以玩麻将那种,一个是可以吃饭那种,最后一个就是纯喝茶那种,也叫清水茶楼。龙祥这位茶老板说自己的就是属于清水茶楼,而且他还特别推崇清水茶楼,认为这才够纯。想想也是,你比如说吃饭自有专门吃饭的饭店,随便吃去、喝去、闹腾去,要是换茶馆儿吃饭,地方大还成,几拨客人互不影响,地方小了,总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但只要不违法,这也是经营者自己的事儿。毕竟喜欢喝茶是一回事,赚不赚钱又是一回事。所有的事情,都会在市场中自己去寻找生命的出路。
“缺少一个真正的行业组织者。”龙祥茶老板说,邢台的茶氛围还并不是很浓,虽然最近两年冒出了许多茶馆儿,但是数量不代表质量。茶氛围不浓的一个表现就是邢台的茶市场外界不认可,内部也就那么一回事;另一个表现就是缺少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或者是类似于协会之类的组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去推动、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东西。
大家各顾各,个别有亮点。但是整体看,在茶市场上,也并没有一个理想的茶氛围。
不透明,是因为不成熟
在一个条件差不多的茶艺馆儿消磨一个下午,会用多少钱?
我以前以为比较多。
实际上,几十块钱而已。比你喝壶酒要费银子少。
产生这种误会,和邢台的茶市场不是十分透明有很大关系。这里的透明其实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妨打个比方,你知道一盘鱼香肉丝也就是十几块钱,但是你知道一壶一般品级的铁观音多少钱吗?其实还是因为市场不够成熟,也不够普及。
真正喜欢茶的,5%到10%
龙祥的茶老板说,来自己店里的一天下来差不多会有三拨人。上午一拨,两三个人要壶茶,坐一个小时就走,主要是谈事儿的;午后一拨,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休闲性质,打打牌,聊聊天儿;晚上一拨,商务的、聊天儿的,都有。但这些人里边,真正喜欢茶的,顶多也就能占到5%到10%的样子。
龙祥茶老板的理想茶状态是把茶艺馆儿经营成那么一种文人墨士的聚会之所。这倒让我想起以前的竹林七贤,也想起在浙江的“曲水流觞”。
不过竹林七贤是没有的,曲水流觞也是没有的。让他觉得比较好的是,现在很多条件还可以的人,都会弄套茶具,喝喝茶。这些人可能只是赶个时髦儿,但邢台茶艺馆市场相当程度上是靠这些人撑着。
动文化,还是动产品
后来,他又反复提到一个“动文化,还是动产品”的说法。
这里要说到一个概念,茶艺馆儿并不仅仅是茶的事儿,它有很多附生产品。你比如说紫砂,你比如说文房四宝,比如说书,比如说刺绣,比如说玉石。一些茶艺馆儿也经营这些。这样,我们说到文化,你就该明白是个什么意思。文化这东西,真是个无价,一分钱是它,十万块也是他。
他说自己在茶艺馆里动文化可能有点“不自量力”,但是做久了,就真的不再单单满足于相对浅薄的“产品”。一个不起眼的紫砂壶,可能就要几千块钱。但那里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