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学校没了。
回乡,自己是留守儿童;留京,这也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堂。马上就要开学,3万名北京打工者的孩子们却要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处境。
两天后,是海淀东升乡打工子弟学校——新希望小学原定的开学日,而今,这处800多名孩子的校舍,只余下一地瓦砾。自6月中旬起,大兴、朝阳、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新京报》 8月16日)
除了朝阳区教委表示绝不让一个被关闭学校的孩子失学,海淀区和大兴区教委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何去,何从?我们把打工子弟学校拆除了,却可能还并没有做好充分接收这3万名无学可上的孩子的准备。而至于所谓必须要办理好“五证”,才能向公立学校申请入学的条件,这对大多数打工者家长来说,那就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及的“龙门”。
北京是个拥有众多打工者的城市。许许多多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也正是这些学校,在替教育部门分流着庞大的适龄儿童人群。而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这些众多的打工子弟学校却行走在“非法办学“的边缘。即使是一些被当地领导视察过,认可过,夸赞过“办得不错,可以申请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申请数次,也没能把办学许可证申请下来。
对于这些学校,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要一刀切、一关了事?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虽然达不到公办学校的标准,但还算“尚可”的学校,我们能不能因势利导、合理地利用起来。谁都想去那些条件好、高标准的公办学校,但是当这些朴素的愿望都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要机械地剥夺掉他们“等而下”的选择?
一个学生家长躺在在被关停的打工子弟学校门前,嘴里喊着:“我们也是为北京做过贡献的呀。”对北京这样一座城市、对于人口流动大潮,单纯地“管”似乎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在“管”之外,我们更需要一些真真实实的东西把这些事情都给“理”顺,也需要作出类似这些决策的“拍板者”们能够真正站在这些流动人口的角度,为他们解决一些最根本的难题。比如说让他们的孩子有学可上,也许这比我们提出一些动人的口号要更受他们欢迎。
如果这些细节的东西都能解决,即使我们不再热火朝天地大提户籍改革,我们也已经前进了许多、完善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