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更需真招实策
(2011-06-12 08:55: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承载着13亿人健康希望的新医改在2009年4月启航,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其总体目标,而在2011年内,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各地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基层医改要集中2个-3个月推进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6月10日 《新京报》)
这是医改的一个方向,也是我们期待的一个目标。
公益性,从一种相对宽泛的意义上,覆盖了我们社会很多方面的政策。这种公益性的政策始发于免缴农业税,进而是种地补助、新农合、农民养老保险;教育上的体现是义务教育免缴学杂费,工商业上的体现是个体工商免税政策。
当我们的综合国力发展到有了一定的能力的时候,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还富于民,由国家来主动承担、分担一些国民负担,用国家的钱来替国民办一些事情,而不是像综合国力相对柔弱的时候,这种国家和国民的互动主要体现为国民给国家输血和做贡献。
很多人看不起病,怕进医院,进一次医院可能半辈子的积蓄就空了。在这个时候,不管怎么说,医院它是带有盈利性的,它甚至是按照公司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的。相比较,医院甚至还带有一般公司企业所不具备的垄断因素。看病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很少看到去医院看病还像菜市场一样讨价还价的。这个时候,好一点的医院就是进钱如流水,病人却是花钱如流水,无数病人家庭的积蓄就这样倒进了医院的财务大水库。
医院要生存,药品生产厂家也要生存,在这个链条上谋生的许多人也要生存。这些部门和人要生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开销,而这部分开销,无论我们怎么改,客观上都是节省不了的。医改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方面来节省这部分开支,另一方面由国家来分流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开支,最终达到把病人的钱降下来、省下来的目标。
许多人对医改的疑惑就是看不明白我们的政策究竟是怎么节省和分流这部分花销的;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几次医改也并没没有达到节省和分流病人花销的最终目的。这次提出,用三个月的时间让基层医改回归公益。除了医务工作者,普通百姓其实并看不懂那些专业、详细的医改措施,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以后看病花钱能报销多少钱、能少花多少钱。能达到这个目的,医改最起码是成功了八成。这个目的达不到,再华丽的说辞、再花哨的招数,在老百姓看起来都是白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