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退出大城市,是进步还是痼疾
(2009-11-18 16:48:35)
标签:
房产痼疾大城市白领房子上海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当年的长安城,居之不易。
唐朝的长安,大概相当于现在华盛顿、纽约的地位。
上海也是个国际大都市,在许多人为了梦想在这里打拼、一心一意要成为真正的上海人的时候,一些白领却再也不愿意承受这些大城市快节奏、高成本的生活重压,选择了移居二线、三线城市。(东方网 11月18日)
这让我想起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蜗居》。最开始是在《深圳晚报》上看这篇小说的连载,当时就预感到它必将拍成电视剧,而且一拍必火。因为那里边有太多我们熟悉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部电视剧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国人的习惯思维是要是没有房子,总觉得缺少一种踏实感,所以买房子、能够拥有一条房子成了许多大城市年轻人,特别是那些从外地过来打工淘金的年轻人咬牙奋斗的理想。
韩寒说,高额的房价使年轻人失去了理想。当许多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不得不变为房奴,甚至是欲做房奴而不得,再去谈那些风花雪月的理想,的确已经是个比较奢侈的话题。
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你已经很难找到一万块钱一平方米的房子;动辄两三万的起价,足可以把相当一部分城市打拼者给挡在门外。这些房子从一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就大概没想过要卖给普通百姓,也难怪某著名的开发商说:“他们就是给富人造房子,开发商不是慈善家。”
在你拼劲儿勤奋工作,几天的收入还买不到房子上一块地板砖的时候;当你挤地铁回家,一倒床上就睡,第二天还不知道老板会不会把你开除的时候,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是缺少了一种人性关怀的。有人总结出玩“偷菜游戏”的二十条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再勤奋的狗你不给它吃东西,他也会怠工。大城市城市功能完善,但这都需要硬邦邦的真金白银来支撑;没有了这些硬通货,大城市的功能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摧残,而且城市的功能越完备,这种摧残的反噬力度就越高。
这种摧残会是霜上加霜式的,不光是物质身体上的,顺带也会在你精神上,温柔地划过。
7月份,有几家单位共同组织的“2009年最有幸福感的十大城市”评比,最终入围的十大城市基本上都是一些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像是北京、上海这两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全部名落孙山。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守钧教授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可是当我们的城市只是变成了钞票和钢筋水泥的混合体,当越来越多曾经为了理想在这里贡献了青春的年轻人,从这里选择性无奈地退却,这个城市至少是称不上柔和和完美的。
许多人抛弃了土地,以为终于可以不再做农民,却最终还是要如潮水般退去;只是当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曾经在自己名下的土地因为户口迁出,早已不再属于自己,欲做回农民而不得,这会是一种历史性的可悲。
这,或许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顺带甩给人类的一个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