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目礼理论如何神似并超越自然科学

(2015-05-19 07:22:02)
标签:

循环自证

宇宙元真理

元概念

逻辑自洽

逻辑原子

分类: 注目礼学说

注目礼理论如何神似并超越自然科学

欧阳君山

 

注目礼理论真正实现了逻辑自洽,构成人类思想史上唯一不依赖于假设的科学!继卢周来博士N年前高度称赞注目礼为“元概念”并“创造体系”后,前不久在当代智库论坛上,深究逻辑和数学的陈树铭博士特别称赞注目礼理论为“宇宙元真理”。这一点应该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题记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虽然都称为科学,但谈到科学性的程度高低,由于自然科学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一般认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性高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注目礼理论非同寻常地升华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就科学性——更准确讲是逻辑性而言,注目礼理论不仅神似自然科学,而且逻辑的严密性超越自然科学,由于她实现了“自我解释”,满足了自然科学也无法满足的逻辑自洽,是人类思想史上真正不依赖假设的科学(自然科学由于研究非“我”,仍然而且必须依赖于假设)。

 

注目礼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

 

注目礼概念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而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不能够循环“自”证,她是由不能够循环自证直接转化而来的人性概念、行为学概念。由于她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所以她作为人性概念、行为学概念毫无疑义和歧义。这里要说一下:一个不能循环“自”证的意思要为什么要叫“注目礼”?原因在于注目的称名不仅更强调她作为人性概念、行为学概念,而且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甚至堪称妙处。

 

第一,注目礼=“注目”+“礼”,的确破解人类行为完全可以说,“注目”构成人类行为的起点,就是盲人也有注目——注目意向,如果连注目也没有,岂只是“视而不见”,就是“不见”。但注目礼又不是简单的引人注目,重心落在“礼”,即经得起注目,堪称人类行为的终点,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全部努力不就是要寻找一个经得起注目的归宿吗?之所以有死不“瞑目”即“目”还“注”着的现象,原因即在于棺已盖而论未定,心里没有着落啊!

 

第二,注目礼的叫法虽然只是一个词、三个字,但直接紧扣人,且画龙点睛,点出了“目”——眼睛。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运动的确反映着“我”对别人的价值判断,目光互动更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外都曾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的称谓,比如说“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对方的足上,但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而“陛下”是专称国王或皇帝的,意思是只敢把眼睛放在宫殿的台阶上,根本不敢往上瞧,以示至尊至严。看不起一个人,通常会用到“侧目”或“蔑视”之类,但最高的轻蔑呢?鲁迅一句话说得好:“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

 

注目礼演绎始于作为“逻辑原子”的“我”

 

其次,注目礼概念的演绎从“我”开始,首先也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格,而是作为“逻辑原子”。是不是存在一个不能再怀疑或者说不可再分解(从科学哲学上讲,怀疑相当于分解)的点呢?不管存在与否,人类的思考都在追求一个不能再怀疑的点,客气讲,叫“确定性”。因为人类的思考并非为怀疑而怀疑,恰恰是为着不怀疑。17世纪的法国大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倡“普遍怀疑”,翻来覆去,不依不饶,但最后发现“我思故我在”不可再怀疑。

 

不可再分解的“我”

“我思故我在”似乎仍有些玄,但”我”不可再分解,应该是确凿的。一切非”我”的东西,”我”都可以怀疑,甚至原本不可怀疑,“我”也“故意”怀疑,但“我”不可再怀疑。倒非故意让怀疑煞车,而确是无法再分解下去,即便对“我”进行再分解,也仍是“我”。一代才子唐伯虎写有一首《自赞》,诗云: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

           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这也相当于对“我”进行再怀疑、再分解,以至一个“我”有了你、“我”两个,可后面不还是“我”吗?这就是不可再分解!理论物理学有个说法,叫“夸克禁闭”。物质是可分的,分子分解下去有原子,原子分解下去有质子,质子分解下去有夸克,夸克分解下去还有新的玩意……只要粒子加速器的能量再提高,物质的组成就可以再分解,万世不竭。但另一派观点认为,物质并非无限可分,到夸克打止了,因为夸克分解下去,还是夸克;再分解下去,仍是夸克,此之谓“夸克禁闭”。

 

不管“夸克”是否真正构成“禁闭”,有一点是肯定的,“我”确实禁闭,即便对“我”进行再怀疑、再分解,“我”也仍然有“我”,也仍然是“我”,构成真正的“逻辑原子”。如真有不证自明,首选无疑是“我”。事实上,“自明”一词已表明:“我”是自明,也只有“我”是自明!所谓“自”,不正是“我”吗?

 

“我们”是怎么回事

“我”构成不可再分解的逻辑原子,这是借用自然科学的说法,就通常而言,即所谓“个人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这一点甚至直接反映在“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一词上,从词源上讲,“Individualism”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思就是个人不可再分割。那经常挂在口头的“我们”甚至“全民”乃至“人类”是咋回事呢?

 

说到这,不能不提到经济学上一个有争议性的老问题——“所有者缺位”。主流经济学认为,国有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产权不清,“全民所有”实际上是“产权虚置”。另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产权清晰,不存在法理上的“所有者缺位”,关键是如何避免经营者擅权导致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两派意见都不否认存在所有者的问题,分歧在于所有者的含义。

 

何谓所有者?一句索马里格言可能揭示了答案:“我和索马里反对这个世界;我和我的部落反对索马里;我和我的家族反对我的部落;我和我的兄弟反对我的家族;我反对我的兄弟。”意思是说,在博弈方存在的情况下,“我”和别人的组合即“我们”乃至“全民”甚至“人类”都是可能的,而且自然不过;但从最终意义上,唯有“我”才构成真正的所有者,因为“我们”是可以再分解的,只有“我”不可再分解。相应地,所谓“‘我们’的”,都构成产权不清;唯有“‘我’的”,才是产权清晰。

 

过程上一以贯之的“我”逻辑避免“公婆各说理”

 

第三,注目礼概念的演绎不仅从逻辑原子“我”开始,而且自始至终贯穿“我”,并且自始至终唯有“我”,可称为“我”逻辑一以贯之。正是“我”逻辑把所有人无区别地整合到同一个命题,避免了既往人文社会科学不可避免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逻辑上实现了自然科学也无法满足的“自我解释”。这一点过去有专文论及,详情请批阅《“我”逻辑为社会科学解咒》(链接)。

 

作为终点的均衡秩序是相互作用的归宿

 

第四,由于不能够循环自证,“我”不得不走出自我,及于人,追求别人“注目”致“礼”,自然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注目礼理论是研究人际相互作用的科学。从相互作用的本质讲,经济学与天体物理学乃至与整个自然科学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处理大量人际相互作用的经济学也是天体物理学,处理大量星球相互作用的天体物理学也是经济学,这里没有绝对的界线,区别只在于经济学涉及的是人间秩序,天体物理学处理的是太空秩序。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无论什么科学,起点恐怕都不外乎相互作用(不能够循环证),终点恐怕都不外乎求相互作用的全局均衡,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最后都落实于均衡秩序!这一点过去也曾有专文论及,详情请批阅《经济学本质上类同于天体物理学》(链接)。

 

注目礼理论的科学性也表现在注目礼理论无需任何文献索引上,她直接从纯粹客观出发,过程和终点也符合纯粹客观,不依赖于任何别的文献,此诚科学的真品质也。总而言之,注目礼理论真正满足了逻辑自洽,构成人类思想史上唯一不依赖于假设的科学!无继卢周来博士N年前高度称赞注目礼为“元概念”并“创造体系”后,前不久在当代智库论坛上,深究逻辑和数学的陈树铭博士特别称赞注目礼理论为“宇宙元真理”(链接),这一点应该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注目礼理论科学性相关阅读】

  理论为什么必须从“我”开始

  “我”逻辑为社会科学解咒

  注目礼理论无需任何文献索引

  经济学本质上类同于天体物理学

  经济学数学化的来龙去脉

  道德修养是个经济学问题

  “宇宙元真理”为何称名“注目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