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之三:关羽之死
(2018-11-18 21:15:21)
标签:
三国关羽麦城 |
分类: 三国漫笔 |
今晚读《三国演义》至关羽之死,不禁唏嘘。用今天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关羽之死,那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被神化的人物,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关云长。
关云长长着一副超凡脱俗的容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因此人称“美髯公”,后世的戏文里则称之为“红脸关公”。关羽被人津津乐道的品格是重义气,忠贞不二,因此,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关帝庙。关羽武艺超群,《三国演义》中对之有精彩的描述,如“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
可是这些精彩的故事竟然都发生在诸葛亮到来之前。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之后,对刘备的这两位义弟是有些忌惮的。张飞还好说,他刚直少谋。而关云长却自恃有勇有谋。这两个人如何用,我觉得诸葛亮是颇为踌躇的。直到赤壁之战,诸葛亮料定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便安排几处伏兵对之进行截杀,却又不叫他们拼力截杀。经历过这几次截杀之后的曹操,兵卒损失殆尽,仅剩的数百人个个带着伤,就这样,曹操逃到了华容道。此时此刻,随便一员武将都可以将曹操抓获。这时,诸葛亮成功地让关羽有了一个“错”。
早些年读《三国演义》读之此,也为关羽遗憾,恨他为何不杀了曹操,以为诸葛亮错派了人,今天再读,却为诸葛亮的智慧叹赏不已。
当时情势,断不能杀了曹操。诸葛亮为刘备定的战略是联吴抗曹,以成鼎足之势。如果曹操死了,孙权势必会转头来灭刘备。此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凭什么与孙权抗衡?只能留下曹操以牵制孙权,让孙权面临只有联合刘备才能抵住曹操的局势。赤壁之战,曹操只能败,绝不能死。
那么,怎么才能让他活?那就是关羽了。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之能充分展露。他明知道关羽必然会放了曹操,而且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结局,却故意激关羽,令他立下军令状。关羽果然被套路。他面对曹操的时候,无论如何下不了手,只得放了曹操。从此,关羽在诸葛亮面前再也不敢骄傲自负。诸葛这一招,可谓一举几得。
世人都夸赞关羽忠信勇武,只有诸葛亮对他的缺点洞若观火。可是,他深深知道,刘关张的义气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所以,对关张二人,诸葛亮的态度是慎之又慎的。直到,关羽死了之后,诸葛亮终于在刘备面前用四个字给关羽的一生作了总结:
刚而自矜!
而关羽的后半生的作为是这四个字最好的注脚。
刘备在四川站稳脚跟之后,曹操几次举兵欲灭之,因而,诸葛亮还不曾分出精力来处理荆州的事。当初,在庞统死了之后,诸葛亮必须离开荆州去四川,那么荆州留给何人守?诸葛亮未必想让关羽守,但是,刘备派关平来,情商极高的诸葛亮立即猜到了刘备的意思,再说,这样一个骄傲的主上二弟自己用起来很不顺手,那就按照刘备的意思让他守荆州吧。何况,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留给谁,刘备又会放心呢?留给谁又能保证不会投降东吴呢?只有关羽。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守荆州也未必是万无一失的,但是,当时情况,他也只能这样安排了。
可惜,还不等诸葛亮腾出手来处理荆州事务,关羽就丢了荆州,败走麦城。
事实证明,关羽只是一介武将,既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战略家,更不是政治家。问题是,这一芥武将还自视甚高,万人不在他的眼里。
孙权为了联合他,派诸葛瑾去说亲,结果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
孙权好歹也是东吴之主,他的儿子娶了你关羽的女儿,怎么就辱没了你?你关羽不过是刘备一员上将罢了,怎么敢倨傲如此?如果是为荆州将来考虑,不能嫁女,那也应该婉言拒绝,如此逞口舌之快,只会惹怒孙权,瓦解诸葛对东吴的既定政策。诸葛瑾,既是东吴之使者,又是诸葛亮之兄长,关羽却毫无尊重之意,几次三番严词逐出,实在骄矜太过。
曹操晋为魏王,刘备闻知后,在诸葛亮等人的反复劝说下,亦自立为汉中王,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关羽怒曰:
“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后来费诗劝解,才大悟。在关羽眼里,出身很重要,经历很重要,在自己完全不了解黄忠的情况下,就大怒骂之,不愿意与之为武,不受印,可见心胸狭隘之极。试想,如果五虎将都是刘备原先的手下,那么西川人该多么寒心,关羽为什么不能明白这种道理?
当初,刘备得了益州之后,关张皆得封侯,赵云却只封了一个将军,然而,赵云却从无怨言。十几年来,赵云出生入死追随刘备,战功赫赫,绝不亚于关张,分封之时,位在关张之下,却心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关羽心胸比赵云差得何止天壤?如果令赵云受荆州,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糜芳与傅士仁饮酒失火,关羽怒责,鞭笞,并扬言回军时再治罪。要知道糜芳也是追随刘备二十余年的老人,他的妹妹嫁给刘备,生了刘禅。人家好歹也是未来的国舅爷。但是,关羽丝毫不念及人情,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容不得别人犯一点错。他自己的错又何尝少?华容道上,连曹操都敢放,谁的错有他的错大?虽然当时,他是被诸葛亮套路了,但错就是错,客观事实摆在那儿。
但上苍似乎要故意要让关羽的“刚而自矜”发挥到极致,于是又给他安排了两次大胜利:
一、单刀赴会;二、水淹七军
于禁被俘投降,庞德被俘英勇就死。关羽大军直逼樊城。樊城若丢了,许昌危矣。曹操吓得要迁都避之。然而,此时,关羽的后背荆州却暴露在东吴之下。
这是关羽人生的巅峰。也是他骄矜自傲的巅峰,尤其是“刮骨疗毒”一段。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关羽之前没有做好与东吴的外交,甚至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长远国策,这种情况之下,还敢兴兵伐樊城,真是少智之举。他自诩也有谋略,也有学识,但他的谋略却只在一战两战,并没有长远的安排。
读至水淹七军,我想,让他失败一次吧,有过失败的教训,他才能成长为成熟的军事家。可惜,上苍注定要让关羽一败即亡,不给他总结教训的机会。
关羽败走麦城,糜芳在江陵,傅士元在公安,吴兵兵围城下,二人不得已反叛,尤其是糜芳,他追随刘备这么多年,不是关羽不给他留一点退路,他何至于投降?
关羽败走麦城,唯一可能救援的部队就是刘封孟达据守的上庸,但是当廖化奔至求救的时候,二人却不救。关羽一向目无下尘,看不起一般的将校,再说孟达乃是刘璋手下投降过来的,一生视忠义为生命的关羽必然藐视他,而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刘备立嗣的时候曾问过关羽,关羽直接以刘封是螟蛉之子为由否定了刘封,不仅如此还劝刘备把刘封贬到偏僻之地,以绝后患。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还有用得着人家的时候。所以说,关羽败走麦城,继而被杀,其实都是自己作的“果”。
关羽被人称作“美髯公”,又勇力超人,属于精英人才。精英人才自矜才高。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性格刚直,却不善于体念世故人情,不懂得去尊重每一个生命。这种人,不死而何?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神话了关羽,甚至让他死后还吓死了吕蒙,吓病曹操,并在关兴追潘璋至一老者家,显灵,帮助关兴杀了仇人。
作者神话关羽,过分强调忠义,却无视了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
关羽终究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丢了荆州,就是丢了刘备进军中原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他身为荆州第一把手,任何事情都有杀伐决断的权利,他却过分利用了这种权利,却不懂得如何与别人搞好关系,更不懂得邦交关系该如何相处,致使诸葛亮制定的战略部署毁于一旦,恢复中原的大业也付之东流。惜哉!
前一篇:读三国之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后一篇:读《三国演义》之四: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