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淡月扫花
淡月扫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53
  • 关注人气:3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楚王山游记

(2018-06-02 10:51:11)
标签:

楚王山

千佛洞

彭祖

徐州市文化交流协会

分类: 游记小品
                                      楚王山游记


5月27日,我随着徐州市文化交流协会的朋友们走进楚王山,探幽访胜。

1、王楼民居

当日天气不太炎热,一些云彩懒懒地在天空漂浮着。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王楼民居。王楼民居位于楚王山西坡,建于乾隆二十年,原有四进院落和后花园,现存穿堂屋一间。

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这座小院,只见地面上长着一片片的俗称拉拉秧的野草,对面是几间石头墙的房子,大家仔细观察过认为,这几间屋是现代建筑。回过身来,重新观看刚刚走过的门楼房,确实与其他几间不同。这间房子不是现代的建筑。于是,再次审视这间只有几平米的小小过道房,木质大门已经有朽坏的痕迹,有人说,这个门不可能是明代的,这是后来装上去的。因为以前大户人家的大门绝不可能如此小和薄。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大门里面左右两边各有两块圆型带嵌槽的石头,已经磨得光滑。原来这是闩门用的,叫闩槽。若把长长的木栓套进这么大的一个铁环里顶住大门,确实非常坚固,除非门坏,否则是没法攻进来的。算是长了见识了。


2、楚王山西坡古槐

从王楼民居出来,我们沿着村中的水泥路向山上走。周围是石灰刷就的二层小楼。就在这些小楼中间,我们看到了一颗古树,它的周边已经用铁栏杆围护起来。据文史学家于克南先生介绍,这铁栏杆是一位文化馆长蠲资修建的。这棵古树的主干已经朽烂,但周围却生长了一些新的小树,老树三分之二的躯干已经烂成黑褐色的木桩,但还有三分之一的躯干顶上依然长出旺盛的枝叶,这些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绿得亮眼。
这是一棵槐树。老槐树。一块旧的牌子上写明它是一株唐槐,但近几年又被人考证说,不是唐槐,只是一株古槐。
槐树也算是中国一个很古老的树种了。中国人房前屋后喜欢栽种几棵槐树,因为槐树有怀中抱子之喻。看着这一棵槐树,我想起了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几株高大的老槐,那些老槐比这一株要蓊郁,它们粗壮的躯干和庞大的枝叶仿佛巨大的伞,荫蔽着那一方土地。这一株槐树,其实已经是半死状态,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它也是如伞如盖,荫蔽着自己立足的土地。但此时,它仅剩一半的躯干还能发挥着功能,从地下汲取养分通过黑褐色的几近干枯的皮下脉络输送给枝上刚刚萌发的新的枝,新的叶。
大家围着这一株古槐发表着感慨。人生不过百年,但树却能活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于克南老师介绍了几株超过千年的槐树。这一株槐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这株槐树应该是生于明代末年了。这五百多年以来,中国几经战争,这株槐树想必也是罹难无数次的天灾和人祸,但它成功地活了下来。去年在扬州,在扬州八怪馆街看到一株槐树,也是老干中空,枝上却绿叶婆娑。在扬州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槐树的意义也不一般。那株槐据传说,就是“黄粱一梦”中的槐国地址。有此传说,扬州的古槐理所当然就是来自唐代的树了。而这株槐树,生长在苏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赶考的书生在它下面做豪华大梦,因而,它的知名度远不能比扬州的那株千年老槐。但是,它依然和其他槐树一样默默生长着,任皮皱骨干,风雨蚀心,却依然在怀中托生出幼小的子孙,在顶上再度绽放生命的华年。


3、楚王山毁圮的塔

参观完古槐,我们一行四十余人随着于克南先生走进楚王山。

时值夏季,草木葱茏,楚王山被各种植物覆盖,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沿着山间小路逶迤前行。昨天刚下过雨,地面湿润,但幸不粘鞋。在浓郁的绿丛中,时而可见一座座坟茔。这些坟茔,有的简朴,只有一堆隆起的土;有的稍微豪华些,在周围砌上了一圈石壁,并在坟前立起了高大的碑。

穿过这些低矮的灌木,我们看到了几块塔的残块倒在草丛中。走进这几块残存的塔体,我发现上面雕刻着一些精美的图案,有莲花、盘龙、飞凤、游鱼等。一块石上雕刻着两只像牛的动物,据于克南先生介绍,这幅图案就是著名的典故“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石上的两头牛,一前一后,是一头牛的不同状态。石上右边的牛头高高昂起,似乎因看到月亮受到了惊吓,而“目瞪口呆”(彭城晚报《荆山桥这块雕饰 叫“吴牛喘月”还是“犀牛望月”?》)。左边这一副图雕刻的是一头牛前膝跪在地上,回首张望,肚腹部分雕刻了几条线,表示一根根肋骨。于克南先生说,牛只有在大口喘气的时候才会现出肋骨。因而,这块石碑刻的就是“吴牛喘月”之典。

当大家都站在于克南先生周围,边听边看的时候,我站在外围,注意到我的眼前也有一大块残碑。看了一会,没看懂。后来经于克南先生讲解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幅双龙戏珠的图案,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大力士似乎在托举巨大的山体。两位大力士造型不同。左边的大力士盘膝而作,面目平静。右边的大力士则双膝跪地,显努力状。再往右,则是一幅凤凰展翅的图案。这块残碑的南面有一块半圆形的石碑,它应该是圆型塔顶的部分。

据介绍,这些石头原本是一七层舍利塔,名为诸佛宝塔,文革时被破坏。

我站在树荫下,看着绿色盎然的楚王山,想象着当年千佛洞的盛况,这一座七层宝塔矗立在山中,香火缭绕。而今,它们被遗弃在草丛中。这时,我发现几只蝴蝶在树丛中飞来飞去,还有一些蜜蜂钻进野花心中。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上结了果实。被佛教徒奉为至宝的宝塔,在劫难之后,就这样与花草为舞,与蜂蝶相伴。

也许,在佛家眼里,这一切都是劫数。在他们看来,它们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盛衰荣辱都是平常事。

4、楚王陵

楚王山位于徐州市西十公里的铜山县大彭镇境内,楚王山楚王陵世传为西汉第一代楚王、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陵墓。 苏轼也在《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诗中说:“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北征记》载:“彭城西二十里有山,山阴有楚元王墓”。郦道元《水经注》“获水又东经同孝山(即楚王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垒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经十余坟,悉结石也”。同孝山即楚王山。
我们这一行人中的武建强老师说,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在这儿工作八年,经常带学生来此游玩。这个山当地人叫霸王山,山那边以前有一个霸王山水泥厂。传说楚霸王项羽的点将台就在那儿。
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去找寻楚王墓。上午十一点到了山腰一个临时休息点。楚王山旅游开发公司刘总已经带着一些人在那儿搭建好了午餐点。我们热汗淋漓地坐在伞棚下面休息。休息一会儿,刘总让人打开一个防空洞,我们穿过这个洞就可以到达山的那一边,这样可以省走很多路。
走进防空洞,里面凉爽的空气顿时驱散了暑热,大家都大呼凉快。走了大约五六分钟,或者十分钟,我们来到了山的那一边。站在山顶,遥望楚王陵和霸王点将台。山大约有二百米高,在于老师的指点下,我们远远地望向那个地方。楚王墓实际上并没有挖掘,据于老师说,有专家怀疑这个墓不是刘交的墓,因为没有什么确凿的文献或者实物能证明。至于点将台,其实早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遥望着那个极为平凡的小土堆,臆想一下当年霸王点将的风采,耳边似乎响起了千军万马的厮杀声。
仔细回忆《史记》中记载的楚汉战争,其中有一次,刘邦占了彭城,项羽率军来夺回自己的根据地。刘邦等联军以为项羽不可能攻进来,但是,项羽却带领一队轻骑兵从群山峻岭中绕过城门,进入了彭城。这一次战役,刘邦完败,逃跑途中,甚至把女儿和儿子都踢下马车。也是这次战役,刘邦的父亲和夫人吕雉都落入项羽之手。我想,或许项羽就是在这儿点将攻进的徐州城。
彭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楚汉战争,几个重大战役都是在徐州附近展开的。两千多年前,手握盾牌长矛身穿铠甲的战士们在这厮杀。最终,刘邦的部队赢了。建立汉朝之后,刘邦派了他的弟弟刘交来徐州做楚王。之后的几百年时间,一代代楚王在徐州活,在徐州死,因此,徐州就有了汉墓群。
参观完毕,我们又沿着防空洞返回。


5、千佛洞

午饭时间还没到,我们便去参观千佛洞。
沿着陡峭的石阶缓缓向上攀登,不久就看到左手边的岩壁上刻着红色的大字“楚王山千佛洞”,穿过防护的缆索,我们都到岩壁前俯瞰脚下的山谷。戴月老师坐在石上,我帮她拍了几张照片。李继玲老师也帮我拍了照片。
接着,我们走进千佛洞参观。洞前有一座庙宇,叫“天王殿”。天王殿后面便是千佛洞了。走进天王殿,我们从西边绕过,发现有很多佛像。靠近北门边有一尊佛像,五官俊秀,面部饱满,嘴角微微翘起,似乎正在发出一个会心的笑容。据于克南老师说,这尊佛像经历颇为坎坷,几经辗转才又重新回到这里。在搬运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仔细看,他的头部果然是粘接上去的。
走过北门,我们便进了千佛洞。果空大师给我们讲解千佛洞的由来。千佛洞由前后两洞组成,清末云龙山兴华寺住持僧,命人将后洞堵上。前洞洞口两侧各立一方石刻,字迹已不可辨读,洞深约12米,洞内有石刻大佛像一尊,十八罗汉石雕,排列在两旁石壁上。我打开手机手电筒,对着墙壁近距离细细观察这些浮雕。每一尊佛大小都差不多,约有十厘米高。佛们趺坐在石壁上,看起来十分祥和。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一寸石壁上都有佛像。虽然,他们的脸几乎都遭到破坏,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他们必然神情各异,有沉静的,有微笑的,有思考的,有观望的。真难以想象,雕刻这些浮雕的大师会怀着怎样的虔诚塑造着自己心目中的佛!石壁上湿漉漉的,有人说,这里是一个天然溶洞,或许有道理。
果空大师说,只有一座佛头部完好,请大家找出来。有一个文友找到了。但我始终没有看到,只有遗憾地离开。
6、五色土
提起“五色土”,现在还觉得有些惭愧。其实,我自知学浅,一般很少在人前发言。但那天在参观楚王墓和霸王点将台的时候,有人说起“五色土”,我却脱口说出“女娲抟五色土造人”。说完这句话五分钟之后,我就知道自己说错了,但又不好再纠正。只得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决不可再冒失地说话。
东汉古籍《风俗通》中记载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人,引绳人也。”
这里,女娲抟的是黄土。
那么,我为何会脱口说出“五色土”的口误呢?原来是受《红楼梦》的影响所致。《红楼梦》中引用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也许,因为《红楼梦》读的太熟了,才会把“炼石补天”与“抟土造人”一时间混淆起来。
但不管怎样,土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神秘色彩的。
百度一下相关知识:
“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
五色土的使用在《山海经》《禹贡》《周礼》《史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征。”
北京的天坛上就有五色土。我记得读过秦牧的散文,其中提到过地坛也有五色土。而北京天坛的五色土,就是来自徐州楚王山的千佛洞。
听到了这些传说,再去千佛洞后洞,心情立即严肃起来。
带着对佛对神对一些不知名的神秘力量的虔敬心情,我躬身走进了后洞。洞口很小,仅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大家八个人一队,鱼贯而入。进到洞里,空间大了些。洞的深处,果然有很多土,洞壁上有些土呈五色,地面上的土只有金色,五色并不明显。但是在如此深的石洞里面,居然会有土,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7、彭祖井和彭祖庙

午餐是刘总免费提供的,虽纯粹素食,却非常丰盛。在千佛寺前,在楚王山半山腰间,周围是嶙峋的山崖,脚下是陡峭的山路,身边是志同道合的文友,山风忽来,带来一阵阵山野特有的味道,如此的就餐环境,怎不令人陶醉?大家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而温馨。
饭后,我们再度上了大巴,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到了大彭镇的彭祖井前。
彭祖井就在路边,上面搭建了一个四角翘起的飞檐式小亭,亭的前额上书“天下第一井”几个鎏金大字。亭后是一片池塘,放眼向周边望去,则是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
于克南先生讲解着井的历史传说。走进亭子便看见一口石砌的老井,站在井边向井中望去,水依稀可见。其实,这样的井在三十年前的农村很常见。即便现在,很多村子也没有普及自来水,大多农民还是用自己打的压水井。压水井已经比这种敞口井干净卫生方便多了。在亭子的右边立着一块碑,上书“彭祖井”,碑已经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碑上有几条裂痕。于先生说,搬运这块碑的时候,本来捆扎得好好的安放在吊车上,可是不知怎么就掉了下来,摔坏了。也许,按照迷信的说话,这块碑不想搬家呢。
参观完彭祖井,我们沿着乡村的水泥路去彭祖庙参观。路两旁是成熟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在午后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正快速地蒸干水分。我摘了一粒带壳的麦子稍微一捏,壳就掉了。把麦子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作为一个农人的感觉瞬间回来。在麦地边上,勤劳的农民栽种了很多果树,石榴树最多。此时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鲜红的石榴花点缀在浓郁的绿叶之中,也点缀在金黄的麦浪之间,使整个乡村成为一副美丽的画。除了石榴,还有梨树,桃树,核桃树,这些树的枝条上都挂满了累累的果实。辛劳的农民在炎炎烈日下,收拾油菜花的种子。我问了其中一对五十多岁的农民夫妇,他们说,这些油菜花种子是用来加工成菜籽油的,纯环保,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我们自己加工,不会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是啊,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追求生活质量。
一路参观一路欣赏,我们来到了村中的彭祖庙。这座庙建于二十多年前,因年久失修,已经有些颓败。
重新返回到彭祖井前的大路,我们上了大巴车,一天的游览就此结束。
http://s12/mw690/001sz0Gxzy7kWjegzA7cb&690

                                                                           ——2018.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