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尤物”形象鉴析

(2015-01-25 13:11:40)
标签:

红楼梦

尤物

脂砚斋

分类: 红学论坛

 

                   《红楼梦》中“尤物”形象鉴析 

                            

说起《红楼梦》中的“尤物”这个词,读者的第一反应是尤二姐尤三姐。因为文本中,宝玉把尤氏姐妹评价为“真真一对尤物”。鉴于尤氏姐妹的行为,这个词实在难以说是褒词。果然,柳湘莲听了宝玉的话之后,立即悔婚,致使尤三姐拔剑自刎。然而,细读脂评本会发现,脂砚斋不止一次地使用这个词。在脂砚斋的笔下,“尤物”一词却又似乎是另一种含义了。

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个词呢?我们还是回到文本的情境中去探究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吧。

(一)林黛玉

1、第八回中的林黛玉。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甲戌双行夹批:“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

脂砚斋提醒我们说,不要把林黛玉此时的言行理解成庸俗的“酸妒狮吼”。酸妒狮吼,简言之,就是吃醋,嫉妒。那么,林黛玉的行为是不是吃醋呢?

薛宝钗进贾府之后,林黛玉感觉到了不自在。进府以来,林黛玉得到了贾母等人的宠爱,更有贾宝玉这个玩伴,贾府中谁敢让她不愉快呢?但宝钗一来,情形变了。宝钗是亲戚,连贾母等都要多照看点,何况别人。而且宝钗温柔随和,罕言寡语,又渊博稳重,这些性格都是林黛玉所缺乏的。说难听点,她简直就是黛玉的“克星”,黛玉的一切缺点在宝钗那儿都得到了弥补和完善。林黛玉又羡慕又嫉妒。而她一向也不喜欢把这种情绪收敛起来。当然,这些小情绪还属于“两小无猜”的孩童式的小心眼,并不会真正上升到矛盾冲突的层面。一时好一时不好,都是正常。所以,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还是好姐妹。宝钗病了,她自然前往探视。

黛玉来探望宝钗却遇到比她先期到达的宝玉,而且那种围坐一起的亲热气氛,又拨动了黛玉心中的那根弦。于是,她借着雪雁送手炉来,进行旁敲侧击地讥嘲宝玉。然而,这种讥嘲真让人忍俊不禁。黛玉这种小小的吃醋既是一种撒娇,更含有某种黠慧。表现了女孩子的娇嗔。这样娇嗔,谁能真正的计较呢。这样的机智语言,令人又爱又怜,怎么能是世俗中的那种妒妇呢?她这样的小心眼只有他这样的女孩子才会有的:超凡绝俗,优秀聪慧。有点小脾气,方使美丽聪明的女孩子更其可爱。

所以,此处的尤物只能理解成,与众不同,超凡绝俗的俏皮可爱的美丽女孩。

2、第十八回的林黛玉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元妃省亲,欣赏完大观园的景致,便出题让姐妹兄弟题咏。此时,林黛玉的诗才还没有展现,本想在皇妃以及大家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文学才能,却只得到一个小题目,无法充分发挥。此处,脂砚斋批曰,“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显然,此处的“尤物”仍然是指才能出众之人,对林黛玉而言,怎么才能显示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呢?只有文学才能的充分展露,让众人夸羡。优秀人才在才能得不到展露之后,往往心有不甘,心中往往会积郁一股不平之气。这种不平之气要发泄,往往外现为尖酸刻薄,让人难堪。平常心自然难以理解这种身具异秉之人的所思所想。脂砚斋的评语中隐含夸赞和谅解之意。

林黛玉,秉性不俗,本属仙界。她聪颖过人,清纯自然。她喜欢以自然的状态出现,绝不媚俗,更不会迎合别人。这大概就是脂砚斋笔下称其为“尤物”的用意。

(二)龄官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此处,脂砚斋两次提到“尤物”:

庚辰双行夹批:可知尤物了。庚辰双行夹批:可知尤物了。

庚辰双行夹批:有伏下一个尤物,一段新文。

大致情节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梨香院的小戏子们演完了戏,元妃特意赏赐了龄官。并要她再做两出。贾蔷让她做《游园》、《惊梦》,她不愿意,非得做《相约》、《相骂》。奇怪的是贾蔷居然扭他不过。这里,脂砚斋有一大段感慨。主要议论梨园的种种可恨之处。

仔细分析,脂砚斋批评的是梨园中才能特别突出的人。这种人往往眼界很高,恃才傲物,不受主人控制。主人呢,对这种人虽恨之更爱之怜之。弃之不舍,宠之不甘。

说起来仍然是说才能特异之人的个性。但有时候正因为有个性,他们的才能才出众。

在后文中,仍然有很多龄官的戏。宝玉遇到的那个划“蔷”字的女孩,就是龄官。从她那痴迷程度看,她是深深爱上贾蔷了。贾蔷似乎也喜欢她。后来宝玉去梨香院找她,遇到贾蔷买了个鸟儿给她玩,却引发了她的身世之感。她哭着说,:“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贾蔷忙把雀儿放了,把笼子砸了。她又说,:“那雀儿虽不如人,他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你拿了他来弄这个劳什子也忍得!”

在作者这样细腻的描写之下,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女孩子形象便活在读者眼前。她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追求,她向往自由。虽然她是这十二个优伶中戏演得最好的,却并不认为这事值得夸耀,反而把贾府当作牢笼,渴望飞出去过自由的生活。果然,在贾府解散戏班的时候,留下来的女孩子中没有龄官。想必她是回家过自由的生活去了。只不过,在那个社会,不知她的自由又能怎样?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飞出去的鸟不是饿死,就是还得回到笼子中。

脂砚斋站在主子的立场写下的批语,却没有真正理解这类人。他只知道主子喜欢有才又听话的奴才,却没想到奴才的精神需求和人格追求。有特别的才能却还得受别人颐指气使,做别人的奴才,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试问,谁会甘心?于是种种情绪便会爆发出来。主子对他们无可奈何,既需要他们的才能,又恨他们的不听话。此时,这些人就成为他们眼中的“尤物”了。

“尤物”的含义为,美丽聪明有才华的女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追求,不愿意被别人控制,渴望自由的生活。

以上是脂砚斋眼里的尤物形象。总体来看,脂砚斋的情感倾向是赞许这些“尤物”的。因为她们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她们情感专一,天性纯良;童心烂漫,单纯活泼。虽然有点小性子,却给生活平添了诸多的情趣。

(三)、晴雯

尤氏姐妹被宝玉评为“尤物”,却并不代表曹雪芹对“尤物”的态度。

事实上,曹雪芹对这一类优秀的女孩子更多的是同情。在写到尤氏姐妹的时候,曹雪芹的笔墨深入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她们曾经的不端和无奈。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她们一样洁身自爱,绝不再做苟且之事。尤二姐的行事妥当,温顺善良,赢得了贾琏的真情。尤三姐在泼辣淫浪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执着追求真爱的心。她的刚烈之举,让她之前的污点全然消退,令人感佩不已!

再看前文中,作者对晴雯的描写。

麝月笑道:“你去你的罢,又来问人了。”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说着,一径出去了。

这一段的大致情节是:宝玉回房,房里只有麝月,别人都玩去了,于是宝玉给麝月梳头。晴雯赌输了钱回来取,看到了就说了些酸话。脂砚斋说“愈是尤物其猜忌俞重”,但是脂砚斋又说,此时他们尚年幼,天真烂漫罢了,为什么一些读者只看到晴雯令人讨厌的一面?脂砚斋认为,正因为她们美丽可人,有些猜忌之心,方增加其可爱,如果一味地大量涵养,那么又什么地方能令人怜爱护惜呢?即便宝钗袭人等人,在人前浑厚大度,但在人后也不会纯粹是一副蠢拙古板的女夫子,她们自有其艳丽轻俏之处,只因为她们不是一味地忌才妒能所以才显得高出一般人百倍。 

此处,脂砚斋点明,晴雯为“尤物”。而且指明尤物的几个特点,一是猜忌心重。二是各秉天真之性,三,正因为她们的小心眼,喜欢疑忌,才更令人产生爱护疼惜之心。而宝钗袭人等在人前“浑厚大量涵养”,在私人场合自然也有其调笑妒忌轻俏艳丽之处。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尤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只不过表现的场合不同罢了。脂砚斋奉劝看书读者,不要厌恶晴雯,因为晴雯式的种种小心眼为闺阁生活增添了无数的情趣。

这一段的描写还是女孩子们年幼时候的生活状态。因为是在幼年,所以心直口快,怎么想怎么说,毫不掩饰。渐渐长大之后,各人多了机心,那时即使有疑忌也各自隐藏起来了。所以,这一团的猜忌和小性子却正是童心的表现。一旦童心不在,人性的恶也许就显露了。

后文中,晴雯跌扇,撕扇,她的娇嗔和自爱,令读者爱之,敬之,怜之。晴雯每晚值夜,跟宝玉却始终保持清清白白的关系。晴雯病中补雀金裘,她的灵巧和为宝玉的付出令人感动。晴雯对坠儿的不容忍,又表现她嫉恶如仇的一面。直至最后,晴雯被小人造谣陷害,被王夫人逐出贾府,病死在破烂的家中。这样,书中逐步展现了这个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但是,她唯一不变的是那刚烈的性格和洁身自爱的品行。

作者写到晴雯的时候,用了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千金,继而不惜戏弄诸侯,最终导致亡国。而这位美人褒姒从此也成了著名的红颜祸水。作者使用这个典故作为回目,最初的用意是很明显的:用褒姒的故事比拟晴雯。作者并没有明确指明晴雯为尤物,但千金一笑的典故女主角褒姒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尤物代表。这些女人往往被人称作红颜祸水。君主们常常因为宠爱她们而变成昏君,甚至导致亡国的悲剧。晴雯的形象在文本中也有类似的性质:美丽、伶俐、灵巧,却又恃宠而骄。当然,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绝不能跟历史上那些昏君类同。他是本着爱护女孩子的心态对待这些女孩子的,其中包括晴雯。而晴雯也绝不能跟历史上那些以色相迷惑君主的“红颜”等同看待。晴雯的美丽和坚守,聪慧和尖锐,伶俐和骄傲,成为另一种“尤物”形象的涵义。

这些含义与改过后的尤氏姐妹的形象相契合。

而这个方面的涵义又与脂砚斋批语中的“尤物”含义有了某种叠合。

四,“尤物”在古代诗文中的含义

1 “尤物”是祸国祸己祸人的妖孽

“尤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原文如下:

 

初,叔向欲娶于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党。叔向曰:“吾母多而庶鲜,吾惩舅氏矣。”其母曰:“子灵之妻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可无惩乎?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是郑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叔向惧,不敢取。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这句话明确地指明了“尤物”所具备的杀伤力。因为她们禀赋着特别的美丽和聪慧,常常使人会改变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她,“尤物”们也往往不顾及大局,只要使人被她们的魅力倾倒。显然,对“尤物”的这种理解在历史上占着多数,而且古人还往往把本该属于男人的过错算到这类“尤物”的身上。表现得罪无耻的莫过于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的话。

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后,讲了一段话:“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张生说,莺莺是尤物,妖孽一般的人,会害人。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这类妖孽,只得和她分手。

2、“尤物”指珍奇之物,美丽的女子。

陆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予平生见三尤物:王公明家韩干散马,吴子副家薛稷小鹤及此子母牛是也。

白居易的《真娘墓》中的“尤物”含义则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了 

 

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 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这里的“尤物”就没有带上“足以移人”的特性,而纯粹是指“特别的女子、美貌的女性”了,

唐·刘禹锡的《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

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想几伤情。撚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前谢改名。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

此处的“尤物”指绝色美女。

总之,“尤物”一词的含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变化着。随着人性的觉醒,人们的评论越来越客观。这个词由最初的“妖孽”最终演变为“美丽的才华超凡的女子”、“珍奇的物品”等。《红楼梦》作者本着对女子的高度同情和理解,尊重和赏识,他对这类女子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讴歌。虽然她们也有缺点,但她们的美丽和清纯的心灵,依然感动着千万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