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颦儿心中有多少丘壑?——谈谈林黛玉的巧智语言

(2014-11-23 21:56:30)
标签:

红楼梦

林黛玉

分类: 红楼絮语

                      颦儿心中有多少丘壑?——谈谈林黛玉的巧智语言

        作为《红楼梦》中女一号人物林黛玉,让人怜爱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她的自小失亲、寄人篱下的身世,也不仅仅是她的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红楼梦》作者说的好,心若比干多一窍。有人往往把这句理解成是在写林黛玉的多疑性格,但我认为这是写她的聪明过人之处。脂砚斋也倾情赞美黛玉的兰心蕙质: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

      一般人认为林黛玉的诗写的好,像谢道韫一样,是个才女。其实,细读文本,你会发现,林黛玉的语言巧智非常,常常几句话就化解了尴尬的气氛。所以最为了解林黛玉的贾宝玉认为,贾府中,会说话的,除了王熙凤就是林妹妹了。

林黛玉这种巧智的语言表现在哪儿呢?咱们先看几处场景。

 

一,梨香院,薛姨妈家。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只有林妹妹才能有这样的机趣语言。一进门就说“来得不巧了”,貌似无理,听她讲来又似有理:“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这样来着,“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这样的解释谁又能反驳得了呢。不禁为她的机灵叫绝。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雪雁送了个手炉来,黛玉发挥成了三个意思:一,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看似埋怨却是高兴。二,借题发挥。针对上文宝钗叫宝玉不要吃冷酒,宝玉听话果然不吃的话,讥讽宝玉。三,薛姨妈不解三人对话中的别有含义,问她“他们记挂你倒不好?”看看黛玉的巧妙应答:1、姨妈是宽宏大量的人不会计较。2、当人家连个手炉都没有,巴巴地从家里送来。这是瞧不起主人家。3、若是别人家一定会当我素日就这样轻狂。

为自己的借题发挥找了个正当的理由。既夸赞了薛姨妈,又破解送手炉可能引起的误解。同时,这些话不失为童言童语,读至此,不禁对颦儿的那张嘴恨之更爱之。

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越发吃了晚饭去,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李嬷嬷劝阻宝玉饮酒,劝之不听,又搬出贾政来。林黛玉劝宝玉不要理会,李嬷嬷却怪黛玉不帮她一起劝宝玉。黛玉说道,往常老太太也给他酒吃,今天在这儿应该不妨事。难道你以为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应该在这里吃酒?这句话把李嬷嬷给问急了——却也没法再管了,再管就得罪亲戚了。

林黛玉这张嘴,反正都是理,却绝不是强词夺理惹人生厌。灵动机智活泼俏皮的林妹妹鲜活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而更我们爱怜的原因却是她的巧智语言之中的一团天真烂漫,自然纯真。

二、怡红院,端阳佳节午后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昨日宝玉在王夫人房里跟金钏调笑了几句,王夫人听见,把金钏赶了出去。宝玉闲逛时遇到龄官画“蔷”字,淋了雨,跑回怡红院叫了半天门,丫鬟们不知是他,最后袭人去开门,被宝玉一怒之下揣了一脚,吐了一口鲜血。第二天过节的时候,大家在王夫人房里吃完饭都懒懒地散了,宝玉回到房里,晴雯换衣失手跌了扇子。宝玉便说了她几句。晴雯回敬了宝玉,气得宝玉乱战。袭人听见进来解劝,却又被晴雯抓住了话头,一番讥讽。晴雯甚至说出了宝玉袭人的那点事。宝玉气得脸都黄了,便要赶她出去。晴雯伤心,说死也不出去。袭人等丫鬟也赶忙进来求宝玉。宝玉伤心拭泪,袭人也伤心拭泪。正在这时,黛玉来了。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

     

想必黛玉在房子外面也了解个大概了。她不是去正面化解矛盾,劝解这三个人。事实上,这三个人之间的问题真不是能正面劝解得了的。因为晴雯其实早就心中含怨,看出袭人处处在她之上。而且,袭人和宝玉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令她心里酸酸的。就好像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抢了去,就因为自己不屑为之而失之交臂。晴雯心里的这块积怨一触即发。果然,袭人不小心说了“我们”两个字,惹得晴雯一顿讥讽。三个人的微妙关系,不能揭开,更无法解开。只有从侧面化解这气氛。也许黛玉还做不到有心这样,但聪明的她一句话就令当事人“笑”了:“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童言童心,令人忍俊不禁。气氛缓和之后,黛玉又拍着袭人的肩称袭人为嫂子。

很多人认为黛玉是吃袭人的醋。但实际上,黛玉跟袭人之间不存在吃醋不吃醋的问题。前面,李嬷嬷骂袭人的时候,黛玉还帮袭人说话呢。再说,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没有意外的话,就是宝玉的人。如果林黛玉嫁给宝玉,那么,袭人就是宝玉黛玉的贴身佣人。这种情况在古代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她们不在一个阶层。这里,黛玉称袭人为“嫂子”,自然还是打趣。同时也暗示晴雯,袭人的地位是你们都无法比的。

就这么轻轻一句话,就破解了尴尬的气氛,令怡红院里重新恢复了和平的局面。

 

三、稻香村,商议惜春画大观园之事

刘姥姥走了之后,姑娘们都到了稻香村集中。这一回,更是突出了林黛玉的善于戏谑的特点。

1、林黛玉戏谑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赞黛玉概括力强,比喻准确而形象。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2、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景,众人都看着颦儿在那儿比划着笑谈着,这句“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颦儿是一字字地边比划边说出来的,众人都看着她一个人表演。

3、《携蝗大嚼图》。

     此语一出,众人大笑起来。尤其是湘云,本来扶在椅子背上的,一笑,连人带椅都倒了。

     有人因这三句打趣刘姥姥的话而否定刘黛玉的正面形象,认为她不够地道,看不起劳动人民。但是我觉得对人物的理解不应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这几句话不过是玩笑话而已,表现了林黛玉的机灵活泼,尤其是她的聪明灵秀。同时,这些活泼泼的语言,丰富了林黛玉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灵动和机敏。这就是林黛玉,绝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忧郁伤感的林黛玉。这个形象不是薛宝钗,一切的矫饰和伪装都不存在。

    4、指着李纨。林黛玉把众人引得大笑之后,她反倒倒打一耙,指责李纨:

指着李纨道:“这是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

5、嫁妆单子

      宝钗给惜春开绘画需要的材料,黛玉打趣道:

     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

这些当然都是玩笑话。五处的语言,展现林黛玉幽默活泼的性情。其实,此时的林黛玉心情非常好,因为她跟宝钗成为了好姐妹。因为她放下了长久以来对宝钗的误解,也放下了长久以来心里的重压。宝钗教训了她,她反倒兴奋非常,为什么?因为林黛玉知道,宝钗的教训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她从小寄居在贾府,没有谁能如此地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过。所以,她感激宝钗。压在心里多年的石头消失了,她能不兴奋吗?

上文举了三个场景,分析了林黛玉的语言机智。这些临场发挥的巧智,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因此脂砚斋在文中反复批曰:吾实不知颦儿心中有多少丘壑。我也想说,颦儿,你心中到底有多少丘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