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赏读:无才补天,幻形入世之石头记“楔子”
(2014-02-09 16:55:15)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情感 |
分类: 红楼絮语 |
女娲补天之时,锻炼了365001块。用了36500块,独独剩下了一块。这一块石头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便日夜悲叹,无才入选补天之列,却遇到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被他们带入红尘,经历了一番故事。石头作为亲历者和笔录者,把故事记下来,就是《石头记》。
这样,神瑛侍者,绛珠草,石头之间的关系,便非常清晰。石头是随着神瑛侍者下届的。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草,通灵宝玉就是石头。
然而,随着《红楼梦》故事的不断展开,神瑛侍者、石头、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变了。贾宝玉和石头合二为一。
二.点明《石头记》一部书之总纲
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哪四句呢?
1、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
2、
3、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
4、瞬息间则又
三,《石头记》之创作方法
空空道人质疑石头记故事,一,无年代,二,无大贤大忠,亦无大才者。
作者明确表示,《石头记》不同于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同时明确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历来野史,皆蹈一辙”,故事的陈旧老套。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创作态度的不严肃。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这是对那些明末清初以来的艳情文学的批判。
1、只取其事体情理
2、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3、《石头记》不同于历来野史,不同于坏人子弟的风月笔墨,不同于佳人才子之书。
因此,《红楼梦》绝不会写那些私定偷盟之风月故事。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宝黛之恋,那么纯,那么真,不掺杂任何凡尘世俗。
四,《石头记》之创作本旨:大旨谈情
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1、空空道人抄录,改为《情僧录》
2、吴玉峰题为《红楼梦》
3、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
4、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是标题诗,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有论者认为这是曹雪芹除了《红楼梦》之外留下的又一首诗(另一首只有残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作者的创作笔法是“甄士隐去”(真事隐去),“贾雨村言”(假语村言),故意隐去了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但看似荒唐的故事中却饱含作者的辛酸。世人只知道“醉余饱卧,避世去愁”,真正能理解作者痴心的人又有几个?茫茫人世中,谁能理解这其中的悲酸滋味?这首诗道出了作者沉重的孤独感。
这首诗强烈的感伤色彩为整部书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这种感伤情怀与第五回中那些判词遥相呼应,与五十回之后渐渐沉重的贾府危机遥相呼应,是整部书的主色调。但是作者在抒发这种感伤情怀的时候,却往往又是以乐来渲染、烘托,每每在乐事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哀。整部书的情节又与第一回中僧道所言的“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遥遥呼应。
尤其重要的是,此处的脂批,是作者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资料。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另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