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远方的人生

(2012-04-29 22:28:43)
标签:

人生

感恩

远方

旅途

客人

远行

风霜

苦难

明月

佛陀

文化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归来仿佛三更”,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时刻,身在黄州的苏东坡还在暗夜中摸索。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无人应答。既然无人应答,干脆藉着月色细听江声,拄着竹杖,迎着江风,潮水拍岸有声。江水呜咽有声,听者思潮起伏。

   在这种难得的体验中,苏东坡发出了“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慨。想自己半生以来为名利奔走,半生高高低低,沉沉浮浮,到如今却不过还是在为了衣食而奔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仅自己的人生难以把握,控制自己的身心也是谈何容易。烦恼重重,借酒浇愁,无休无止,此心难歇。一晚上的狂欢后,这种心情不但不离,自己反而更加沉湎其间,越想越不肯离。虽然遇赦归来,却在逆旅中耗尽心血,求超脱而不能,此身哪里为我所有啊!

   试问世间,多少聪明人到头来一场白忙,多少故事到最后一片虚空。此时夜深了,风静了,波平了。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从此天地为伴,任意东西,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的山水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苏东坡写完此词后,很快外面就传闻他泛舟离开了。苏东坡一生天性不羁,行事洒脱,怎奈小舟不堪风浪,四处漂泊,无奈又苍凉。

 

    想必每个人的身上,都应该有苏东坡的影子。有心超脱,却烦恼不堪,半日清醒,半日纠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必每个人都曾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瞬间,有意或者无意的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中的苦难与幸福、无奈与喜悦,关于对过去的沉沦、对未来的迷茫;关于对时间流逝的无力、对自己的迷失;关于得到与失去、幸福与伤痛;关于人性中的真诚与善良、自私与虚伪;关于此生的安身与立命、功名与成就;关于精神与境界,温暖与自由……

   

    一念一世界,一梦一轮回。生活是一种感知,人活着是一种心情。

    无论是谁,这一生总是要经历苦难的,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同时充满遗憾。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哭声与泪水,就注定了今后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吹雨打,风霜刀剑。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动弹不得,热不能耐。待到一朝分娩,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更要经过一番苦痛方能出世,来到人间的第一件事便是放声啼哭。俗语说:“落地哭三声,好丑命生成”,这哭声也就揭开了一生苦乐荣辱的序幕。

   一朝老去,几番叹息。
     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年华老去是人生必经之路,等到人老以后,所有健康条件尽失,耳聋眼蒙,发白面皱,齿脱背曲,行路龙钟。无论将相王侯,都逃不过这一关。

  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个“老”的话题上可是下足了功夫。当头上的青丝转为第一根白髮时的那一声叹息,尤其是红颜老去,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那一种苍凉,女性应该比男士体会得更深刻。当脸上开始有了鱼尾纹,当步履不再矫健,你会察觉到,不知从什麽时候开始,苍老已经不可避免的来临了,如今,人们费尽心思千方百计想留住青春,于是市面上热销肉毒杆菌,胎盘素,脉冲光这些千奇百怪的美容品,只要看看那动辄几百元的名牌化妆品柜前的热闹景象,就知道衰老这个词有多麽可怕,有多少人害怕衰老的来临。
   病痛难熬,谁人除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要是人,没有不生病的,人只要跟病魔一握手,再强壮的人也会蔫,那些得了癌症的病人,为了治疗,花费大把的金钱强忍巨大的痛苦化疗,为的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是身体的本钱,即使是感冒的小病,有一点鼻塞打喷嚏,就难受得要命,大病自不必说了,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身体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所以,有些人宁愿选择安乐死也不足为奇了,病魔的折磨还不算苦吗?
   油尽灯灭,身归何处?

   生老病死谁也无法迴避。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曾经遍寻不老药,然而,他死的时候也才五十岁;汉武帝到了晚年的时候也曾经梦想长生不老,结果,他还是带着满腔的遗憾走了;曹孟德作为一世枭雄,然而当华佗提出要根除他的头疾必须开刀时,在未知的恐惧当中,他选择了逃避,结果是华佗死了,他也活不久了;历史上因为不怕死而青史留名的人也有不少,那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金圣歎临刑前的从容,王国维的自沉;文天祥的慷慨激昂;还有史可法的悲情殉国;然而,即使他们对于死亡如此蔑视,他们仍然要经历死亡。

   有道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又是怎样一番折磨呢。

  生死别离,呜呼哀哉。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世事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生离死别最让人伤感了,每次说起这个话题都令人肝肠寸断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虞姬在中军帐中辞别了项羽,明妃在马上谢别了君王。深深的眼泪就是红海也装载不下,绵绵的幽恨就是天地也没有它长久。父母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怎麽样的一种痛,自不必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要与所爱的人分离时,孤鸟独飞、花枝单放的感觉,最是令人苦痛又断肠。

  冤家路窄,偏又相聚。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越是你所烦厌的人,越是天天要见面。例如父子成仇、兄弟成恨、姊妹、妯娌不和,老板可怕、同事可恶,你越是不想见他们,偏偏他们就日日在你面前出现,有时冷言冷语,讲几句戟刺的话,恍似冷箭穿心,令人痛恨难过,欲哭无泪,欲骂无由。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求而不得,难以释怀。

  扬帆远行的海上也许会有船破舟沉的游人,金榜题名时偏偏遇到那些落第的伤心人。一世辛勤的耕耘却难以填饱肚子,频年的纺织只换来少少的高粱挂在墙上。面对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结果却相去甚远,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挣扎在痛苦的深渊裡。爱一个人,得不到回应,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种痛苦,如万蚁噬心。咫尺天涯,想见却不得见,那种苦,胜过黄连。一生追求名利、权力、地位,千方百计,一生奔波,用其一生,收获的不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般的混沌安慰。强求是得不到幸福的,这种求不得的苦,更叫人难以释怀。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迷失自我,不能自已。

  前面的七种情况,糅合在一起,我们还希望自己的身体有好的享受,看到别人享受,自己也要享受,眼睛要看好的东西,耳朵要听恭维赞美的说话。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似火煎般难过,这种苦名之为五蕴炽盛苦。

  人生一世,岁月沧桑。匆匆一遭,韶华易老。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得失恰如三更梦,百年恍如戏一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知要经过多少的烦恼苦闷,尝尽多少人间冷暖。名利的追逐,情感的纠缠,茫然的奔走,恩怨的煎熬,世事的无常,人情的变故。以上这些,道尽了人生的辛酸。

 

  人生路上,少不了种种苦难,少不了临风沐雨,但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风雨中感悟生活,在风雨中超脱生活,在风雨中把握生活的节奏,在风雨中走向远方,也不枉在人间走一趟。

 

  感恩是生活的底色。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学会了思考。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你的意志。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了你要独立。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砺了你的心。感恩在困境中帮助过你的人,是他们让你坚定了信念。感恩在顺境中忠言提醒你的人,是他们帮你校正了航向。感恩污蔑你的人,是他们让你知道正人先正己。

  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小草心存对阳光雨露的感恩,一岁一枯荣之后又萌发新绿;雄鹰心存对蓝天白云的感恩,在清寒玉宇中展翅高飞;溪水心系对巍峨高山的感恩,从山涧低吟下泻;泥土心存对广袤大地的感恩,在田野里散发沁人的芬芳。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我们感恩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切恩泽。

  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爱、给予爱,学会用感恩的心生活。我们不能摒弃这样一种包含真善美的情怀,就像我们无法抛弃生活一样。正因为我们学会了感恩,才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感人之处,我们才会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因为生活要求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才知道生活的意义。

 

  奉献是无我的慈悲。

  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这是一种不论个人得失,只为他人谋福泽的慷慨胸襟。世界本来很干净,因为有“我”却不同。由于根深蒂固的“我”的存在,我们很难真正关爱他人,我们对别人的爱和帮助,是有所求、有所得的,即是没有物质上的回报,至少希望别人在精神上有所表示,假如对方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我们就会失落、难过,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开始发出“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抱怨。而真正的慈悲是无我的,无私的,默默无闻的奉献,因为真正慈悲的人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完善自己。

  把自己和周围的人分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谓的自由与独立,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形成,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奉献是美好而高尚的情感,是至高无上的爱,平等无分别的洒向每一个角落,是一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

 

  无论过去将来多美,记得珍惜眼前。

  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够清晰而理智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曾经非常憧憬和渴望的,回过头来看,却是一错再错;而有些握在手里的,看起来平常,却不知道那是一生中最珍贵的;那么轻易地就舍弃的,恰恰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

  人生没有重复,一切要来要过去,都是无法靠珍惜和奢望去获得的,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是用心体会好当下的感受,珍惜当下这一刻的缘分。
   生命中的人流,总是穿梭不息,或许我们一直憧憬着一场偶遇,但是你可曾注意到,在你仰头畅想的时候,身边又有多少次擦身而过,而这过去的就不会再来了。仔细的看看身边的世界,美好也罢,悲伤也罢,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际遇,更是一线缘分,我们面对它,我们接受它,我们相聚珍惜,我们别离祝愿,惜缘的人生,定是温暖的。

 

  包容的人生里没有伤害。

  当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时,请不要去抱怨生活,因为抱怨好比是给生活增添了苦涩,而这种苦涩会想流行感冒一样传染给后面的生活,相续的阴霾,生活自然会变得消极黯淡。

生活的天地如此宽阔,我们没有必要在彼此摩擦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人生在世,大度一些,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笑一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处处能容,事事看破,人生自当轻松、自在、洒脱。

  学会包容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它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包容是化解矛盾的法宝,是消除隔阂的良药。它可以给自己及他人带来更多的宁静与祥和。包容是海纳百川的大度,是笑看风云的开怀与爽朗,包容不仅给他人一个宽广的世界,也给了自己一片无垠的天空,包容的人生里没有伤害。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浑;人自重,才不失为一个真正的人。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先有自尊,才能拥有他人的尊重,才能立足于天地。自尊的力量,足以使人们忘却低小与卑微,站在另一个高度,以全新的目光审视自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更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李广尊重部下同甘共苦而名垂青史,刘备尊重孔明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尊重他人犹如送人玫瑰,而自己手上也沾满了余香。

 

    分享快乐与幸福。

    分享,是一种智慧,分享喜悦乃至分享痛苦,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欢笑由两个人分享,快乐将会加倍;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也将减半。把自己的关心分享给他人,他人也会分享给你他的真心。只要我们懂得分享,快乐和幸福往往便会“不请自来”。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感悟、财富或是成果,他们都与世人无私同享。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人们收获了额外的幸福。

 

    从容来去,坦然今生。

    无论生命给了我们什么,是雨露的滋润,还是阳光的照射,是狂风的吹拂,还是暴雨的敲打,我们都从容地接受,欣然地释放着生命的繁丽。如果遇到的是伤痛,我们就要学会坚忍,并因此练就释怀生命起落的本能。如果遇到的是快乐,我们就幸福的绽开笑容,并把快乐传播。如果遇到的是黑夜,我们就和星星、月亮一起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如果遇到的是白昼,我们就尽情地去欣赏鲜花的绽放,绿草如茵、鸟儿的歌唱、蝶儿的轻舞,去拥抱这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世界。

    无论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败,一切都将在时间无声的脚步中成为过去。我们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因为一起都将过去。时间如流水,流走的是光阴和生命,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中的潮起和潮落。

    从容是一种大境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不幸,感到失落的时候,更应该对自己笑笑,笑自己也笑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时间能证明一切,往好的方向走,就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这样不是更好吗,何必抓着黑暗不让它走呢?希望明明就在眼前。哭过、笑过、痛过,一切都经历过了,那还需要再害怕什么?还有什么是不能过的呢?就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中难以预料的一切苦与乐、喜与悲,从容地去走过这一生,让生命在从容的步伐散发芬芳。

 

    感恩,奉献,惜缘,包容,尊重,分享,从容。我们按照这个生活的坐标走向远方,那么远方的路还有多远?

    人生路上,爱也罢,恨也罢,恩也罢,怨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聚也罢,散也罢,对也罢,错也罢,人生无非就是在得得失失中沉沉浮浮,在恩恩怨怨中纠纠缠缠,在对对错错中颠颠倒倒,在悲悲喜喜中来来回回,到了最后,能剩下些什么呢?

    乾坤荡荡,繁华历历。不要在迷离的红尘中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不要在琐碎的生活里沉沦了此生的梦想,不要在莫测的世事中遗忘了心灵的觉悟。

   《红楼梦》中林黛玉短短的一生,只为这一个“情”字,真可谓“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不知为宝玉伤过多少心,流过多少泪,也曾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曾经“在地愿做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她可以看淡富贵,看淡名利,看淡地位,也可以不计较得失对错,却唯独对宝玉心心不舍,念念难忘。

    直到宝玉成婚,黛玉虽几近崩溃,却在悲痛至极之时,幡然醒悟。正所谓,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黛玉重病之时,贾母那边正忙于给宝玉宝钗筹办婚事,所以都顾及不上黛玉,昔日人来人往,尽皆前来探视黛玉病情的潇湘苑,在此时反倒冷冷清清。但是这种孤寂却未尝不是好事,正是在这样的清冷孤独中,没有了喧闹,也同样的没有了希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了幻想,黛玉正是在这样的境地中,渐渐从对现实的逃避中,转而面对现实。

    也许,很多现实的确很残酷,就像黛玉无法面对宝玉娶宝钗的现实,宝玉无法面对黛玉去世的现实,但是,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唯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宝玉反倒是在确定黛玉去世后,病情渐渐好转,黛玉也正是接受了现实后,才真正地走向了觉悟。于是就有了黛玉的焚稿断痴情。

    黛玉在临终时,把一向至为珍惜的、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所有的诗稿一齐焚烧,这其实就是一种觉悟。诗稿记录的是黛玉所有的心事,其实也就是她一生的期待,亦是一生的幻想。黛玉的焚稿,正是她明白了一切都是一种妄念,一种小我的狭隘,所以她焚稿,就是为了让一切成灰,消灭自己在人世间的知见,因为她明白了,人生一回,无非一次历练,而这也正是当初来到人间的目的,若不领悟,人生终究是一场戏论。

    在凄清中,在冷寂中,在失望中,在悲痛中,黛玉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明白了聚散离分世事无常,在这凄凉之中,向来爱哭的黛玉反倒无泪,也许黛玉在人生最伤心欲绝之刹那,领悟了为何近来眼泪渐少,几近没有。如果得不到还苦苦纠缠,那所谓的至爱,所谓的难舍,最后只会是把自己伤得遍体鳞伤,既如此,何不放手?若一旦把自己一生至爱的,至为难舍的放下了,那人生还怕什么呢?

    若能一切放下,则内心无求,既无求,便无得;既无得,则无失;既无失,则有何所惧、有何所忧?既无忧,便亦无怨、无恨,人间之爱恨情仇、恩怨得失之樊笼则当下打破。

    虚幻放下,转身即解脱;烦恼放下,当下即菩提。若真放下,则又何来虚幻、解脱、烦恼、菩提之説?正所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一朝梦醒,妄想顿息。了了分明,方见真我。原来曾经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患得患失朝思慕求。曾经以为宝玉是自己一生之归宿,却原来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真正是“反认他乡作故乡”啊!原来无怨、无求、无悔、无恨才是人生真正的归宿。

 

     无怨、无求、无恨,无悔。

     这是一种光明通透的心态,这是一种放下一切束缚后看到的自己,阳光下再也无有任何黑暗,身心安住,舒适自然,这是源自于生活的本质飞跃。

    人生远的不是距离,而是你缺少与人世间的心心相印。当自己亲自经过人生的喜悲后,才能清醒的看清自己。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自己亲身经历人生的起伏后,才会明白这生活的意义。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赐给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师一个玉钵,禅师非常喜欢。 金碧峰禅师自从开悟以后,能够放下对其它诸缘的贪爱,唯独对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已终,应该把业报还清,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禅师。但金碧峰预知时至,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罗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想,说道:“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拚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砰砰地响,心一急,赶快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偈曰: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试想一下,当有一天,我们的心灵如同虚空般,再也没有任何束缚,那是怎样的一种自由。

    水流花放鸟自鸣,

    天际乱云散虚空。

    青杏一树春转深,

    少年寸心寸寸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