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城市,三种不同的大学生活

(2013-07-31 13:21:15)
标签:

大学

城市

生活

文化

分类: 【每周精选】

    有人说,读大学一定要来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这里。所见的"世面"是中小城市学生没法比的,后者在大学期间个人成长度上,就无形中落后了一截。记者采访了在不同城市读大学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切身感受。

   

http://fileimage.inewsweek.cn/fck_upload/2013/07/31/%E7%84%A6%E7%82%B9%E5%9B%BE.jpg

  【中国新闻周刊网7月31日讯  实习记者 刘翩翩】有人说,读大学一定要来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这里。所见的"世面"是中小城市学生没法比的,后者在大学期间个人成长度上,就无形中落后了一截。记者采访了在三个不同城市读大学的学生,听听他们的三种不同的大学生活。

  该去哪里读大学?

  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和家长们都会在家里百般权衡,选哪座城市?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好呢?有人说,读大学,一定要来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这里。

  记者曾听一位芬兰友人这样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芬兰很小,可我们有几所很好大学,难以相信,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好大学却只集中在两个城市--北京、上海。"这说法固然不够准确--除了北京上海,别的地方还有很多好大学--但是粗线条地来看,他的印象却很正确,一线城市的资源和氛围,不是二三线城市能比的。很多在中小城市读书的大学生,所见的"世面",与一线城市相去甚远,在个人成长的程度上,也就无形中落后了或多或少的一截。

  大学之意不在校,在乎城市间?

  为此,记者采访了在不同城市读大学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切身感受。

  三线城市石家庄:课余最常做的是在宿舍里看影视剧

  在石家庄某高校求学四年女生小A在回答记者"本科期间课余都干些什么"的问题时说:"课余时间最常干的事情是在宿舍里看小说,偶尔也去学校图书馆里找书看。除此之外就是去商业区买东西,其实我觉得自己不是很闷的人,也在学院担任团支书,是大二就入党的所谓先进分子,但是我们学校不在市中心,去商业区买东西往往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所以很多时候连逛街都懒得去。"

  说到这里,她又笑了笑,"不过今年来北京读研,却觉得一个小时的路程根本不算啥,还挺近的。"至于原因,小A认为,除了交通极度发达之外,在北京,似乎所有人都在来来往往,一天跑遍北京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下,"距离"已经不再构成我们"宅"的理由。

  "来北京读研后,生活内容丰富了很多,以前在石家庄,周围的同学出去游玩的频率没有在北京高,好像宅的人更多些。现在,我不去也会有人拉我去各种场所,氛围完全不一样。"小A笑着说,"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个好事,来到北京之后,我的社交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做了那么多年的好学生,这些真的很欠缺。"

  二线城市天津:兼职工作只有家教和商场促销员

  "大学四年,有三年都在迷茫,我一直自以为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一方面对自己的不够充实的大学生活感到不满意,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把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无能,陷入否定自己的怪圈中,今年我通过考研来到北京,看到琳琅满目地可以做的事情,才知道我一直错怪自己了,当初的迷茫,不全是我的错,很大程度上时环境限制了我的思维和想象力。"

  这是受访的C同学与记者分享的感受。"不管是工作还是上学,竞争都更加激烈,因此学习的氛围很浓厚,地铁上看英语的人很常见。对于新概念新形式,大家也更易接受、乐于学习,可是在中小城市,人们的思维可能会更“常规”一些。"

  C同学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说:"天津也是比较强的二线城市了,可是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是文化资源,都还是比北京差一大截。"

  "比如兼职的机会吧,我在天津的时候,做的兼职基本就是商场促销员和家教,于自身的锻炼极为有限,身边的同学也极少找到更有创意的兼职。而在北京,就很多元化--会展、兼职编辑、公关、广告、研究助理甚至自主创业等等,找工作的人有创意,用人单位也有创意,虽然我们学生同样是做廉价劳动力吧,但是起码被“剥削”得更有新意一些,得到的锻炼也更大一些。"

  一线城市北京:各类小圈子、各种机会、各种可能性

  小左2008年来北京上学,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顺义校区,她身材娇小,说话颇有条理。她说,"我觉得北京让我很满意的地方是我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这应该是二三线城市比不了的,另外就是各类比赛非常多,我也参加了一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经历。"小左先后做过考研代理、车展志愿者、花博会志愿者,广告创意大赛、公益策划大赛、电话销售、翻译、电视台实习等各种各样的经历,同时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于2012年考入北京另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她说,之所以依旧选择北京,还是因为北京的适合学习与个人成长。虽然,怎么留下去是个问题,但是不管将来会不会离开北京,这几年的"北漂"都是不可取代的人生经验。

  另一位受访者D大学四年在武汉度过,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也是通过考研来到北京。他说,在北京,他很喜欢参加一些文化小圈子组织的同城活动,比如798艺术区的一些主题影展与影人交流活动、或者一些NGO组织的学者小型交流会。"我自己的专业是社会学类,对性别研究很感兴趣。通过参加这类活动,可以接触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人的交往。认识这些人,对我以后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帮助。"

  在城市中成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前两天,某公司一位部门总监对她说:"你竟然上了4年大学、3年研究生,你如果高中毕业就开始积累7年工作经验不更有用?而且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惯性还有个好习惯,上完大学好习惯全没了。"

  她对这样的说法表示气愤,觉得这是对学历的污名与误读。"学历固然不能代表能力,但总不能代表没能力吧?"但是她又说,这位总监的显然说出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典型看法。

  作为一个有着较高学历的年轻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她本能地想对学历进行辩护。

  但是她又何尝不知道,很多年轻人确实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儿时的热忱。

  对于还未开始或正在经历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她的建议是,大学教育就是你的自我教育,要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图书馆、师资、民间活动、兼职实习机会,等等资源,去充实自己的经历,让自己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成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能够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人,就是大学教育的赢家。

  总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反思一直在进行,庞大的高考大军也依然在用全部的青春埋头苦读、用人生前二十年做着一个共同的梦。对青年学生来说,大学教育固然尚有很多弊端亟待修正,很多风气让人失望,但那不能成为自己消极的理由。把握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这四年光阴中,完成最恰当的个人成长。

三个城市,三种不同的大学生活

更多阅读:

 1、
古今中外的“禁酒令”:为节约粮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