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伦敦治污出台空气法

标签:
空气污染各国治理健康 |
分类: 【深度中国】 |
提要:国际环保组织布莱克史密斯研究院曾在报告中指出,“住在严重污染的城市,就如等待行刑的死囚般度日,即使不会马上中毒身亡,也会罹患肺病、癌症等疾病。”空气污染已经成了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看一下诸如日本、澳大利亚等“无尘国度”治理空气的一些办法,或可借鉴。
【中国新闻周刊网1月15日综合报道】国际环保组织布莱克史密斯研究院曾在报告中指出,“住在严重污染的城市,就如等待行刑的死囚般度日,即使不会马上中毒身亡,也会罹患肺病、癌症等疾病。”空气污染已经成了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看一下诸如日本、澳大利亚等“无尘国度”治理空气的一些办法,或可借鉴。
伦敦:出台《空气法》抛掉雾都帽子
雾霾污染也曾经困扰伦敦,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的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据史料记载,仅在1952年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
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http://insight.inewsweek.cn/file_image/fck_upload/2013/01/15/20111217162252382.jpg
美国:健全法律设立官方查询网站
早在195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空气污染管制法》,明确联邦政府将为控制空气污染提供研究资金。1963年国会通过了首部《清洁空气法案》,之后又分别在1970年、1977年和1990年进行了修订。197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署,并颁布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目前,美国环保署所采用是PM2.5的标准。美国的民众可以通过环保署的网站随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环保署网站的首页就有一个“我的环境”的链接,只要输入自己的地址或是邮政编码,就可以查出当天的空气质量。
http://insight.inewsweek.cn/file_image/fck_upload/2013/01/15/20100112141527677041.jpg
德国:制定标准出台法律及防治方案
上世纪中叶的德国,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有过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鲁尔是德国当时著名的煤矿工业区,当地的炼焦厂、电厂和钢铁厂排出的废气使该区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德国其它地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最终鲁尔工业区于八十年代正式结束工业生产,成功转型为如今的文化产业园。如今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与德国其它地区没有差别。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http://insight.inewsweek.cn/file_image/fck_upload/2013/01/15/8384881_155650644000_2.jpg
俄罗斯:呼吁城市乘坐地铁出行
前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曾经大规模地发展过重工业,导致了很多地方的环境污染。直至今天俄罗斯很多传统的工业区,比如中部的西伯利亚和南部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都是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然而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型和创新型的转变,俄国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各州都制定了并执行旨在减小污染保护环境的综合项目,具体措施比如用天然气替换现有的易污染的能源品种、装备和改进环境净化设施和设备等等。
但是治理污染需要过程和时间,即使是绿树环抱下的首都莫斯科的空气质量近年来也不能令人满意了,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机动车的尾气造成的。和北京不同,莫斯科没有实施限制居民购车和按牌号上路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每一天莫斯科的汽车都在变多,堵车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莫斯科一些主要街道在上下班高峰时也会变得灰蒙蒙。为此莫斯科市政府一方面加快修建公路桥梁设施缓解交通,另一方面呼吁市民多多乘座地铁出行。
http://insight.inewsweek.cn/file_image/fck_upload/2013/01/15/6647776_093230676163_2.jpg
东京:空气清新治理有方
东京空气透明,从来没有雾,不管晴天还是雨天,只要不下雨,都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直到建筑物挡住视线。
这与东京注意治理空气污染有关。先说汽车尾气。日本是汽车王国,东京条条大道车水马龙,但不会有一辆车冒着黑烟,所有车辆排气都达标。有研究表明,柴油车排出的微小颗粒物人吸到肺部会致癌,东京都有关当局规定,到今年10月,所有柴油车不准在东京上路,因此新华社东京分社一辆面包车只好静静地停在院子里。东京大街小巷跑着5万多辆出租车,出租车利用率高,每天要跑几百公里,也是主要治理对象,尾气处理不好,将成为空气主要污染源。这些车辆现在全部烧天然气,这样不仅减少空气污染,而且节约成本,节省能源。
东京在日本产值最高,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但所有大公司的工厂都在乡下,很少能看到烟囱,偶尔见到一个,排出的烟雾也已经都经过了回收处理。
东京非常注意绿化,走在东京街头,会经常有新发现,有的楼顶不知什么时候就出现绿树,充满生气,这是东京推广的楼顶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还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并有硬性指标,绿化面积要占楼房面积的20%以上。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种草修剪起来费事,而且影响绿化体积,种树是立体绿化,不光有面积,更重要的是有体积。树是大自然的肺,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新鲜氧气,一个城市要净化空气,绿化是最重要的环节。
东京治理空气污染有过历史教训。据日本朋友说,上个世纪60年代,伴随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曾十分严重,东京每条河流都散发着恶臭,空气污染也很厉害,经常有雾,后来日本注意环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改善环境,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但日本人似乎还不满意,经常有人说东京的空气质量与乡下以及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现在日本人的观念在变化,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追求物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不大,最重要的是活得健康。净化空气,增大绿化面积让人少生病,而且环境赏心悦目。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是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澳大利亚:大力发展电车
澳大利亚的阳光总是显得有些刺眼,因为这里的天太蓝了,无论在悉尼还是周边城镇,总能看到大片云朵慵懒地在湛蓝的天空上漫步。由于污染程度低,澳大利亚被誉为“无尘国度”。这一是由于该国城市多在海边,气候宜人;二是由于政府始终关注环保。
“和别的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确挺干净,可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现在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那些繁华的马路上,空气就没那么新鲜了。”悉尼某环保组织工作人员玛丽向记者抱怨。日前一项调查表明,澳大利亚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交通污染、家居污染及工业污染。针对交通污染,政府致力于提高汽油质量,鼓励使用节能型汽车,提倡人们乘公交车出行。而今在墨尔本,电车网络四通八达,它们不只在市中心主干道行驶,连近郊的也很发达。人们上下班通常乘有轨电车,很少开车。
住宅污染则主要来自家庭烧烤、取暖以及除草机等电器。粗粗一看,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累积起来的污染绝对是惊人的。因此,连除草机之类的小家电都被规定了排气标准,违规的将被禁用。
(综编自:国际在线,齐鲁晚报,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