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味品陷塑化剂传闻 行业标准为何难出台?

(2013-01-04 14:26:00)
标签:

塑化剂

调味品

食品安全

健康

分类: 【深度中国】

     提要:“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白酒上市公司遭遇重创的同时,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卫生部近日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料通则(征求意见稿)》,该标准没有涉及塑化剂问题。塑化剂行业标准为何一直没有出台?

     “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白酒上市公司遭遇重创的同时,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卫生部近日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料通则(征求意见稿)》,该标准没有涉及塑化剂问题。相关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国家出台相关塑化剂标准的可能性不大。

http://insight.inewsweek.cn/file_image/fck_upload/2012/12/31/108149759.jpg行业标准为何难出台?" />
图说:食用油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近日,有条微博引起广大网友关注。“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微博中,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语出惊人。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持有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如坐针毡。

  所谓的“塑化剂调味品”果真如传言的一样毒过白酒吗?据调查发现,目前食品饮料行业的生产工艺很难保证没有塑化剂,而且有关食品饮料中的塑化剂含量标准也含糊不清。但蹊跷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却坚称自己产品不含塑化剂。本报将关注后续进展进行跟踪报道。

  毒火腿、毒牛奶、毒白酒之后,所谓的“毒酱油”“毒醋”“毒饮料”成为砸向食品饮料行业的又一枚重磅炸弹。
  目前涉及调味品A股上市公司中,生产香精香料的公司只有百润股份一家,生产醋和料酒的恒顺醋业,生产酱油的加加食品。

  在饮料上市公司中,主要为承德露露和海南椰岛。此外,中粮屯河、深深宝A、中炬高新也涉及饮料、调味品业务。上述企业认为,公司产品绝不含塑化剂。然而,报料人龚也长给记者提供的线索却显示,调味品、饮料行业含塑化剂已是普遍现象。“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全部不含塑化剂。”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的判断,与龚也长基本一致。

  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背后,塑化剂危机迷雾重重。

  酒中“塑化剂”问题尚未彻底搞清。又有人爆料“酱油醋里‘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打回来的酱油,买回家的醋,这些生活中的必需品是否“有毒”?

 

    “塑化剂超标400倍”,可信吗?

  “昨天才知道‘塑化剂’原来离我们这么近,现在知道的是白酒(含塑化剂),而我们天天需要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含量是酒的400倍!”微博认证的“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发微博称。

  这条微博已被转发1.5万多次。记者希望了解信息来源,通过微博联系龚也长,截至发稿时,未得到他的回复。

  不过,龚也长在微博里说:"前两天听业内人说了点'塑化剂'的事就随手发了出来,也没多想,可谁知道被转发了一万多条。"

  记者希望联系"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然而在北京市工商局的官方网站"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栏目下,未查到"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

  记者采访时,有食品企业负责人提出,如果有人质疑调味品"塑化剂"超标,应该拿出相应证据。

  那么按国家规定,酱油醋中"塑化剂"含量限值是多少?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对酱油醋中"塑化剂"含量没有明确限定值,只有一个临时性文件可作为"塑化剂"监管依据。

  这个临时性文件指的是卫生部"551号文件"。其中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已脂(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韩北忠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教学和研究。他说:"合法企业按照正常工艺生产出的酱油醋不会存在'塑化剂超标'的问题,更不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从非法途径买到假冒伪劣酱油醋,我不敢保证一定不会'塑化剂超标',因为我没有做调查。"韩北忠说,如果是非法加工企业生产酱油醋,可能会用非法添加物,产品可能"塑化剂超标",但这不能代表我国酱油醋整个行业的水平,不能代表消费者餐桌上的酱油醋的质量水平。

生产过程会否导致"塑化剂超标"?

  记者致电一些调味品企业,企业表示决不会在酱油醋中添加"塑化剂"。

  韩北忠指出,合法企业按照正规方法生产酱油醋,是不会添加"塑化剂"的。"若添加进去后,不仅不能提高产品品质,而且还会增加成本。"

  那么,酱油醋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可能因企业使用的塑料容器或塑料管中的"塑化剂"被溶解进入酱油醋中,从而导致"塑化剂超标"?

  韩北忠说,可以肯定地讲,只要是正规企业按照正常工艺流程走,从塑料容器或者塑料管中溶解出来的"塑化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塑化剂"在酱油醋中的溶出率极低。"由于生产环境因素复杂,如果说一点也没有,有点夸张,但绝对不会造成产品不合格,更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说,关于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实验研究的生物毒性,现代医学给出了肯定答案。然而,"塑化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

  郝凤桐介绍,学者通过饮水途径给小鼠摄入浓度分别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2000毫克/升的邻苯二甲酸酯历时60天,雌、雄小鼠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的脏器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异常。尽管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但是人们的实际接触远低于实验动物的接触剂量。

 

    "重叠"的两套标准

  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典型的分段监管模式,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环节则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就同一食品而言,根据食品卫生法,有食品卫生标准,主管部门是卫生部。根据产品质量法,有产品质量标准,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

  "白酒的质监管理存在着一个执法上的真空地带。多头管理,有时候就等于没人管。所以,具体质检管理上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领域。"江苏一家酒企的高层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具体到白酒业的质量标准,则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类。

  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具体到白酒行业,2008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于当年11月1日实施。

  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2008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委托国家相关检测机构用的检测方法是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该标准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于2009年6月1日开始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质检系统还是中国酒业协会用的两套标准,都不是为白酒"量身定做"。由此,白酒的塑化剂检测,一直在用食品参照物的标杆。

  "这两套标准都有效,具有同等效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国家FDA保健食品审评中心评审专家厉曙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今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两套标准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其间矛盾显而易见,企业苦不堪言。因为不是一个部门制定的,互相不通气,在安全指标这一共同指标上,比如,同一食品测定铅含量,若按这个标准是合格,按那个标准就不合格了。"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透露,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早就委托相关部门启动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标准的制定。但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尚未公布进展情况。

香料标准未涉及塑化剂

  香料主要用于调配香精,香料香精广泛应用于糖果、酒等各种食品,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

  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料通则(征求意见稿)》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联合相关企业制定。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张京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食品用香料品种比较多,以前香料品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未能完全覆盖,意见稿是从整体上特别是在安全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从标准数值上看,此次意见稿基本没有重大变化,在制定时也参考了国际标准,"标准中没有涉及塑化剂问题"。

  据悉,在意见稿发布前,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召集协会人员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组成了标准起草工作组,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数据收集。形成草案后,又向企业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

  此外,记者还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卫生部近期将召开关于塑化剂方面的新闻发布会,但国家出台相关塑化剂标准的可能性不大。


  塑化剂限量标准存争议

  "除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像中国这样关注塑化剂问题。卫生部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单位还在对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进行评估,就目前塑化剂的调查情况看,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张京原说。

  卫生部发布上述意见稿时也表示:"目前欧盟未对食品用香料的质量规格作出全面规定,我国正在制定的《食品用香料通则》十分接近欧盟的做法。"

  据了解,自1958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将食品用香料列入食品添加剂范围,对天然和合成香料采取肯定列表的形式管理。由美国食用香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负责评价香料,FDA认可其评价结果。但FEMA不公布质量规格或安全标准,一般接受美国《食品化学法典》的质量规格;对于没有规格的但是批准使用的原料,由生产商负责它们的安全使用。

  《食品化学法典》是由美国食品与营养品委员会制定的关于食品化学标准的汇编,是FDA及许多国际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用于管理和检测食品化学品的重要依据。

  "中国香料香精协会也与国际食用香料工业组织(IOFI)沟通过,它们认为没有必要制定食品中塑化剂限量的标准,认为只有当食品中污染物含量较高,对消费者暴露量较大才有必要制定最大限量;对饮食中暴露很少的食品制定限量标准,不会对保护健康起到显著作用。"张京原说。

   

    塑化剂行业标准为何一直没有出台?

  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表示,塑化剂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过程,塑化剂本身就很复杂,相关部门已经展开针对塑化剂的专项研究。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在2008年曾就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即可能迁移到食品中的增塑剂,作出过允许迁移量的明确规定,即GB9685-2008。从国际经验看,仅就食品接触材料的迁移来说,目前只有欧盟等为数不多的地方对塑化剂迁移量给出了可执行的标准,而这些都还不能构成塑化剂标准的详细框架。

  苏志透露,制定法规和标准的前提是,必须对风险评估的科学依据作全面、透彻的评估,在得出扎实的科学依据之后,才能展开标准的制定程序。其次还要经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并审议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凡是标准的制定,都是有成本的"。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卫生部须在2015年底基本完成5000余项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但一名参与标准清理的专家透露,标准的清理面临"经费不足"问题。

  另据媒体报道,12月11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召集国内一二线白酒企业负责人,要求企业汇报就预防塑化剂渗入所采取的措施,并展开针对塑化剂事件的调查。

  昨日,记者联系国家质检总局、贵州省质监局、贵阳市质监局、遵义市质监局等多个单位,试图了解茅台酒塑化剂事件的最新调查进展,但没有一方表示调查结果已出。

  昨晚,一位内部监管人士致电记者称,针对茅台酒塑化剂的检测正在按章操作,有媒体报道"质检总局介入"的消息并不十分准确,因"介入"涉及检测、管理等多个环节,目前并未发现质检部门有最新动作。

 

   塑化剂

  又称增塑剂、可塑剂,有机化学里的国际化学命名为邻苯二甲酸酯同系物,是增加材料柔软性的高分子材料助剂,被广泛应用于塑胶、水泥等生产。在塑料加工中添加塑化剂,可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塑化剂对人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综合《中国经营报》、新华社《证券时报》、东方网)

 

十大成就导演的原配夫人大曝光

让人过目不忘的公益广告!

9种常见驾驶恶习!1月1日起扣分

《一代宗师》梁朝伟等主角海报赏析

印度轮奸案折射社会改革乏力

太师公的减肥奇方

中石化:“女处长牛郎门”爆料是欺骗网民

云南彝良书记被曝找年轻女性陪酒 当事人称不便回应

福建计生干部参与贩卖4婴儿

少女被认定投毒入狱10年不断喊冤 专案组重调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