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何妨学学“民国务实风”?

标签:
大学教育杂谈 |
分类: 【深度中国】 |
该如何解读呢?阅读媒体对“22岁教授”刘路的报道,可以发现他是依靠“兴趣导向”取得成功的典型,大学入学前就喜欢数学,初三那年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高一时就已开始阅读全英文的数学书籍。他认为“兴趣是人生抉择的基础”,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不关心,只潜心钻研数学问题。直到他解决了国际级难题“西塔潘猜想”,获得研究员称号,一贯反对他的父母也才明白,原来被他们视作“无用”领域的数学竟然能让儿子获得巨大成功。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也就明白了大学“破格”的良苦用心,其实简单至极,就是希望依靠真实的成果选拔真正的人才。这种选拔听来容易,实则困难重重,君不见大学之内,评选教授依然依靠论文数量等“硬指标”,所以才会出现“教授抄袭本科生”的荒谬闹剧,所以才会有著作丰厚的老师只因论文发得不够,多年只是“相当于”副教授……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因为学术与学问被行政绑架,让大学里的老师、学生多年来围着一些“指标”“标准”打转,而他们真正的那些兴趣所在,却因为长期被冷落在一旁。而失去了最初被人们发现时候的光彩。也许那些破格提拔刘路的专家和领导,也正是多年来饱受理想被“制度”所累,才不愿看着年轻人可能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其实,22岁当教授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只要把人才安放在适合的地方,对优势进行发挥,也许很多有潜力的人都可能“22岁当教授”。刘路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他有才华,找到了兴趣点,获得了辉煌的成果,最终还拥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充分爱护,以及优越的研究条件。而我们的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则是,如何才不会把一个个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胚子,变成教育流水线上死气沉沉的螺丝钉。
刘路的同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感慨:“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的,不像我们,就是在中国的这种教育之下,我们把梦想抛弃了,就是屈服于现实,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然后不再追求这些,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拿个文凭,找个好工作。”有趣的是,这个靠兴趣坚持走下去的人,最后在同学中却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最年轻教授”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