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 |
分类: 厨房小窍门 |
(此贴“高能”!——本人的几幅图片拍得不咋的,还借用了网络上三幅图片;另有看完“头大”的高能公式;最后倒也归于平淡——耐着性子看完的小伙伴们,在下这厢有礼!)
每天一颗蛋,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老少均可遵循,即使是三高人群,每天一颗蛋也是可以接受的;这颗蛋早上吃最好;这颗蛋最有营养的吃法是“水煮蛋”!
水煮蛋谁不会啊!可是,为什么人家煮的软嫩流心、吹弹得破,甚至能登上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菜单?你却煮出一股硫磺味儿,吃起来噎死人呢?而且,鸡蛋如果煮到太老,以至蛋黄表面变成褐绿色,营养价值更是大大降低。如此说来,煮鸡蛋看似简单,但是既要煮到好吃,又要保证营养不流失,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最近闲来无事,守着网络不知道该干点儿啥,于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搜索与“研究”,并身体力行,结合自己多年煮鸡蛋的习惯,进行了几次简单实验,也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正确煮鸡蛋的方法。
下面是我搜索研究的结果——
首先,鸡蛋煮的好坏,取决于蛋白和蛋黄的温度。蛋白中约有12%的成分会在62度——65度开始凝固,其余蛋白成分则要在80度以上才会凝固;蛋黄在约65度开始变硬,70度左右凝固,进一步加热到80——90度左右时,蛋黄就完全熟透并易碎,就“老”了;如果继续加热,以至于蛋黄表面呈绿褐色,蛋黄就会带出硫磺味儿,蛋白蛋黄的营养物质遭到严重破坏。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完美的溏心蛋的蛋白温度约为70-80 °C,蛋黄与蛋白的边界约为64 °C,蛋黄中心60 °C。
至于是否符合咱的饮食习惯,那就另当别论了。而所谓“理想”的状态,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得要看自己的口味。
其次,某些打着科学严谨的旗号、喜欢刨(sang)根(xin)究(bing)底(kuang)的料理狂人“歪果仁”,竟然研究出了两个完美煮鸡蛋的公式:
其一,基于重量的煮鸡蛋公式——
(图片来自网络)
参数说明:Tegg=鸡蛋的初始温度(温度单位都是°C);Twater=水温;Tyolk=理想的蛋白和蛋黄分界处的温度;t=煮鸡蛋时间(单位:分钟);M=鸡蛋质量(单位:克)
其二,如果没有条件精确称出鸡蛋的质量,还可以根据鸡蛋的周长(这里的周长指的是鸡蛋最粗处的周长,用细线和直尺就能量出来)来计算:
(图片来自网络)
参数说明:t=煮鸡蛋时间(单位:分钟);c=鸡蛋周长(单位:厘米)
哇哇哇……数理化没学好,文科生表示头疼欲裂!
难道真的有人会在煮蛋前是称重、测量、计算……然后煮?
于是,便有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据说也是通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得出的。比如这一个——
中等大小的室温鸡蛋(约5cm*4cm),可以这样煮——
水煮沸!放入鸡蛋!!关火!!!盖上锅盖后所需要的时间,根据自己喜欢的鸡蛋口感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