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通灵唯心
通灵唯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93
  • 关注人气: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熙宁八年的几篇诗文小考(《苏轼密州诗文编年》选)

(2021-03-20 00:23:58)
标签:

苏轼

诗文

分类: 超然文丛

  (去年暑假,协助得利斯董事长、资深苏轼研究者郑和平先生编成《苏轼密州诗文编年》一书,打破传统以文体分类的编辑方法,以时间为轴,重编苏轼与密州有关的作品。不仅勾剔出一些苏轼与密州有关的“新作”,也解开了近千年来苏轼研究的一些死结。选熙宁八年与颜复有关的几篇为例。)


 

凫绎先生文集叙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住,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简介】

此文作于熙宁八年夏。孔《谱》等系于熙宁七年,因《乌台诗案》中这段话:“熙宁七年轼知密州日,颜复寄书与轼,云为先父讳太初自号凫绎先生求作文集引序。轼遂讥讽朝廷更改法度,使学者皆空言,不便也。”熙宁七年是苏轼赴任时(腊月到任),未必是颜氏寄书之时,更不是苏轼写成文章之时。且文中所谓“朝廷更改法度”,似指熙宁八年六月,宋神宗颁王安石《诗经》《 尚书》《周礼》三经“新义”于学宫一事,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至为深远。颜复的同乡好友、后来成为苏门六学士之一的陈师道甚至因此拒绝参加科举。颜复,字长道,徐州人,与苏轼皆出欧阳修门下,且年长于苏轼,此时因抵触新法罢官闲居。苏轼文中对新学风的尖锐批评,明显针对王安石《三经新义》。

光禄庵二首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简介】

此诗作于熙宁八年夏。颜复为纪念远祖颜延之(晋末曾官右光禄大夫),建光禄庵,且有诗咏之,苏轼属和。第一首诗中的“石泉”,有注释用“泉石生涯”自然不通。用唐代石泉公王方庆故事,似可为一说,但与“文园”(司马相如)相对,似乎体量不够。这里石泉,疑指汉代高密国石泉县,从而以石泉代高密,以高密指郑玄。当年郑玄别马融归高密,马氏有“礼乐皆东”之叹。郑玄为诠释礼乐的最高权威(王方庆亦郑学传述者),墓祠又在密州属地,所以苏轼有访问之意。本年王安石经义立学宫前,郑玄经疏是科举考试用书和学术权威。苏轼论《礼》传《尚书》,颜复 纂《五礼书》,多从郑说。苏辙所谓“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苏轼欲访石泉,是  近取其譬,也表现了他对王安石学说的微妙态度。

答陈履常二首

吴中屡得瞻见,时以余弃,洗濯蒙鄙,别来仰伫日深。递中首辱教尺,感服良厚,即日履兹酷暑,起居何如?贵眷令子各佳胜,披奉杳然,临纸怅惘,惟冀为时调护。

远承寄贶诗刻,读之洒然,如闻玉音,何幸获此荣观。不独以见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风政之多暇,而高躅之难继也。辄和《光禄庵》二绝,聊以寄钦羡之怀,一笑投之可也。所须接骨丹方,谨录呈。高密连年旱蝗,应副朔方百须,纷然疲薾,日俟汰逐。企仰仙馆,如在云汉矣。因风,不吝诲字。

【简介】

此二札作于熙宁八年夏。与《凫绎先生文集叙》《光禄庵二首》有关联。鉴于此时才二十多岁陈师道( 字履常)尚未入仕,且未与苏轼订交,这两封信与《光禄庵二首》绝对不是写给他的,应该是写给颜复的。元丰四年陈师道之兄陈师仲于“乌台诗案”焚毁之余为苏轼编《超然集》,归于陈师道名下(可能得自颜复好友、苏轼崇拜者陈师道)。苏轼《答陈师仲书》,言《超然集》中有“不合道理者”,当指此类。

书李宪臣藏墨

余为凫绎颜先生作集引,其子复长道以李廷珪墨见遗,形制绝类此墨,以金涂龙及铭,云:“李宪臣所蓄赐墨也。”此墨最久而黑如此,殆是真耶?

【简介】

 

此文写作时间不明。李之亮先生《苏轼文集编年笺注》以为“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时作”,明显有误。此题跋与前面《凫绎先生文集叙》《光禄庵二首》《答陈履常二首》相关联,故系于此。

                 (《苏轼密州诗文编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1月版,页71-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