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词林:梦坡斋(毗陵邑)

(2013-04-20 23:14:09)
标签:

红楼

史馆

毗陵邑

常州学派

文化

分类: 红楼史案

 

    在《红楼梦》第八回,贾政、贾宝玉的书房名“梦坡斋”、“绛芸轩”同时首次出现。如果是他们自己命名,应该各有寓意。在贾政,好像是表达他对宋代文化名人苏轼的景仰之情(明代有一名叫张渊的文人就因酷嗜东坡诗而号“梦坡”)。一般评点者也这样认为。甲戌本侧批:“使人起遐思。妙!梦遇坡之处也。”甲辰本为“妙!梦遇坡仙之处也。”太平闲人评语最多:“坡乃苏玉局,两玉终局坐此矣。坡又言不平,是书为不平写。”就连电视连续剧也善解人意,“梦坡斋”墙上悬苏轼《赤壁赋》条幅,书斋摆中华书局版盒装廿四史(如果再摆上孔凡礼先生点较编写的苏轼诗文集、年谱,岂不更有窍)。
   贾政梦东坡应该不像孔子梦周公一个梦法。无论就个性还是才学,贾政都与天真烂漫、才华洋溢的苏轼毫不相干。当然,粉丝崇拜的对象,多与自己相去天渊。当代对苏轼最敬仰且研究苏轼最勤的孔凡礼先生,木讷诚悫,严谨不苟,与苏轼沧海横流,也非一路。只是贾政与东坡差别似乎更大些。
   贾氏父子的“梦坡斋”与“绛芸轩”寓意,应有一定联系。绛芸轩与翰林史馆有关(见“北廊芸”一篇),梦坡斋与翰林史馆同样能建立联系。本来贾政字存周,就包含着存史,其父名代善(嬗),其母姓史,所谓“易代修史”。而“史存则周存”,文献足征方有政教可言。东坡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所以人称“苏玉局”。而“玉局”与“玉署”、“芸局”、“芸署”皆翰林史馆别称。张廷玉《上明史表》提到的“玉局”是明史馆。清代汉人,一般非进士不为翰林,非翰林不为学士、不为辅佐太子的詹事,且非翰林不为学政。贾政不但称“老学士”,还出入东宫,担任学政,种种迹象表明他与翰林史馆有关——可能是清代八旗不由科甲进身,学无所成,教无其方的“斗字翰林”。又据宋洪遵《翰苑遗事》:

 

    俗称翰林学士为“坡”,盖唐徳宗时,尝移学士院於金銮坡上,故亦称銮坡。唐制,学士院无常处,驾在大内则置於明福门,在兴庆宫则置於金明门,不专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为称,不常居之尔。谏议大夫亦称坡,此乃出唐人之语。谏议大夫班本在给舍上,其迁转则谏议岁满方迁给事中,自给事迁舍人,当时语云饶道升上坡去,亦须却下坡来。以谏议为上坡,故因以为称。见李文正所记。

 

    这段文字不但能说明“坡”与翰林史馆的关系,也能解释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之“金明”之取典。陈氏曾为民国中央研究院研究院,其机构地位与前清翰林院史馆相当。这个取名与他《柳如是别传》借钱柳联络郑成功复明,寓期望某党反攻一样,表现了他对民国或传统文化的情愫。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翰林,只是他在黄州取“东坡”之号时,尚未入词林,但琼楼玉宇,早就心向往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宝钗用的茶杯“颁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宋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根本未到京城半步,更遑谈入秘府。所谓“秘府”,即石渠、天禄之类宫廷珍宝图书收藏处,文臣非翰林史官难得一窥。苏轼在元祐年间喜欢他的老寡妇高太后摄政,“乘风归去”,很快有翰林学士知制诰之命。此处将王恺与苏轼并写,或者说他们都是祖尚虚浮,骚激声气的亡国罪人而已。另,“颁瓟斝”为葫芦器,“丰”与“隆”可互训,在清代帝王严格挟制下的假语存《明史》乾隆四年告成,五年以后颁行天下学宫,小说或许对此有影射。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贾政述恒王(衡,永历帝因原封国在衡阳,亦称衡藩)府姽婳将军林四娘故事征诗,众门客说:“这原该如此。只是更可羡者,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竟说了,竟应在本朝。如今年代方不虚此一句。”这段肉麻的歌颂,无疑是反话,是对历史上实施文字狱时间最长,手段最严厉的清廷莫大的讽刺。令人联想起《小兵张嘎》中被鬼子杀害的老大爷的话:“皇军好,皇军好,皇军不杀人,皇军不放火,皇军多好啊!”
    《红楼梦》最后一回写贾政在金陵为贾母等安葬完备,因接到宝玉出走家信,急急返回京城。接下来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日,行到毗陵邑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自金陵返北京,应由镇江扬州之间沿运河北上,何用北辕南辙到常州?此处特笔描写自然有其寓意。从全书看,也前后照应。贾政书房名梦坡,而苏轼终于常州,后人称“毗陵先生”,其《易传》后人称《毗陵易传》。常州运河岸边舣舟亭,据说是东坡系舟处。乾隆六下江南,题诗赠匾不绝。其二下江南时,为舣舟亭题“玉局风流”一匾,表达对一代才人的敬仰。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就是将《易》理与公羊《春秋》相发明的“新(存)周改制”之“常州学派”。从《石头记》属辞比事,微言大义,受常州学派影响不一而足(研究《红楼梦》者需要向常州学派学习牵强附会、深文苛求之术)。通过贾政与东坡关系进而与常州的关系,似乎也提示这一点。常州学派以庄氏世家为纲领,“庄严一家”。第一回甄士隐与贾雨村(君子小人代表)方聚首,便有“严老爷”来拜。严老爷,固有严义利之辩等义,此亦常州学派反复强调者。魏源就称常州学派最早显山露水的庄存舆“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庄存舆之名,就取典于《易》之《剥》卦“君子得舆”。毗陵先生《书晁无咎所作杜舆子师字説后》:“《易》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夫君子得舆,下完而上未具也;小人剥庐,上壮而下挠也。下完而上未具,吾安寝其中,民将载之;上壮而下挠,疾走不顾,犹惧压焉。”对于贾政生活的时代,清朝是一座朽烂的大厦(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比之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为贾政者,在常州(武进)郊外,运河岸边,面对茫茫白地,目送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绛芸轩主宝玉远去,其亦何思何虑?!惺惺乎,昭昭乎?昏昏乎,梦梦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