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07
  • 关注人气:3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在清华

(2008-06-11 09:12: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报道

■本刊记者/李梓
食堂的好坏,某种程度上能说明学校对学生福利的重视程度

有一个典故充分说明了清华与北大的气质迥异:在“水木清华”BBS上,一些清华的同学在热情飞扬地讨论一个话题:清华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一位北大学生在后面跟了一帖:“出门往南,100米。”

一位出生在清华,父母都在清华任教,但却坚决地选择去北大上学的女生对北大嗤之以鼻,说北大太浮躁,浮名在外,实际上许多方面不如清华,“清华的食堂比北大就好了不知多少倍,我每天都骑车回来吃饭。”她举例说。

从吃来谈一个大学的好坏,似乎是一个相当荒诞的剖析面。但在实际的校园里,“吃”往往代表学校的许多方面。最具象的表征就是对学生福利的重视程度。2007年初,传出吉林大学面临巨额债务压力,校领导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办法时,一名从吉林大学毕业的学生却举例说明这个学校并没有像新闻描述得那么糟糕,他所列举的方面包括奖学金、学生的住宿条件,以及学校对学生食堂的补贴等等,而这些细节只有进入学校的学生才能亲身体会。

作为一个最具象最可考的评价对象,关于“吃”的细节暴露了一个大学的实际情况。在传统上,一些特殊的院校,比如矿业或者师范学院的食堂,往往能引来附近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这是因为这些院校对学生的补贴更高,或者说,上这些学校实际花销更便宜。而在今天,这种优势往往被许多综合类的大学占据,这是因为,现在综合类的大学能够获得的教育经费、社会赞助,要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类的大学。在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国企产业体系支撑后,那些传统高福利的专业类大学难免走向萎缩,除了极少数的院校,比如石油大学、海洋大学还能继续停在这个榜上,大部分的专业院校生源开始萎缩。

关于大学生“吃”的问题,在2007~2008年度,随着猪肉涨价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重视学生福利的学校宣布对食堂进行补贴,比如厦门大学从2008年3月开始实施米饭免费,虽然这只占学生每月花销的极小部分。

在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关于学生福利的6项硬件(吃、住、自习环境、体育设施、图书馆与医疗)调查中,地处边疆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在这些具体项目上得分偏低,显示其获得教育费用较少而难以改善,比如海南大学的学生。在对于住宿条件这一项的调查上,普遍填写“较差”,理由包括天热但宿舍没有电扇,蚊子太多、宿舍人多拥挤等原因,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学,这些早已不是问题。随着盖楼运动的兴起,最近几年,大学的硬件设施可谓“上了一个台阶”,但并不见得所有的方面都能顾及。对于体育设施,一些医学类院校的学生特地在问卷上注明:非常缺乏。

以经过北大同学验证的“吃”得不错的清华大学为例,除了吃以外,它还同时在学校的住宿、自习、图书馆、医疗、体育设施等多个硬件环节上获得高分,而不远之处的北京大学,在这些具体项目上,没有一项进入前20名。但如果我们单列一个“大学观光指数”,则北大得分要高出清华数倍,每到“五一”、“十一”,北大校园被各种旅行团队挤得水泄不通,清华与之相比,简直可以用冷清来形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