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有好杂志,也是幸福的
“经济焦虑、油价高涨、房地产市场低迷,都直接影响到广告市场。”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著名出版公司华榭菲力柏契美国总裁对于2008年的悲观论调。
这位CEO老兄叫杰克·克林格。他对美国杂志业在2008年的广告不乐观:“奥运会和总统大选对电视广告的拉升要远远高于杂志广告,甚至对杂志广告毫无帮助。”
与他的悲观相反,实力传播最新的预测足以令人鼓舞。它认为,北美广告市场2008年将达到1950亿美元,增幅在4.1%。同样是美国血统,一个CEO和一家公司的预测也有相同之处:实力传播认为,明年全球杂志的广告份额会略有下降,但不过是从12.2%下降到11.9%。
广告经营是杂志的经济命脉。对于中国的杂志来说,2008年应该是乐观的一年。实力传播预测,全球广告份额总额将达到4860亿,增幅为6.7%。
对中国媒体的利好消息来自摩根士丹利: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出现增长高峰,“较今年大幅增加25%以上”。
事实上,2006年报刊广告经营额就出现了向上的拐点,向人们释放了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这种向上的趋势在2007年度进一步得到加强,根据艾略特的波浪理论,2008年还是一个“浪打浪”的年份。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提到波浪理论。任何一个具有常识的媒体人,都会对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进一步繁荣抱有信心。而最近多届奥运会也证明,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后半年,都是媒体们大把大把赚银子的好时机。
因为有钱可赚,于是杂志经营者都铆足了劲要做好内容:毕竟,没有读者的杂志是没有广告的。换言之,2008年,我们会有更好的杂志可以看。在最近一次有多家杂志总编们参加的座谈会上,更显示出这种判断不会错——包括《新世纪周刊》在内,大家在杂志内容的提升上,都磨刀霍霍。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杂志(也包括其他形态的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见利忘义的行径。通俗而言,就是少不了马屁文章,为“几斗米”折腰。在某些杂志上,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某些杂志上,还耍些大学里从来没有教过的“新闻”的手腕,技术性地加以掩盖。
我一直认为,杂志作为国民精神读本,应当坚守道德底线。为米折腰也许情非所愿,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制造出更好看的杂志,对底线不逾不越。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2008年,对于杂志,对于杂志的读者,是幸福的。《新世纪周刊》恰好在2008年开元第一天,推出了“国人幸福指数”。还好,平均分数达到了64.97。我希望,有好杂志可看的中国人,明年的幸福指数会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