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2011-04-15 18:10:14)
标签:

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

                  ——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有幸结识了书法家刘承闿先生。那时我和胡文善老师同在供销学校教书,与胡老师相熟的刘承闿先生常到我们办公室,爱好书法的我,自然就有了拜师学书的机会。当时刘老师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大篆作品已于1979年在全国书展中获奖,1982年即与恩师朱复戡以及于希宁、弥菊田、陈左黄等老一辈书法家一起,成为中国书协成立后的第一批中国书协会员,已蜚声山东书坛。交谈中,知道了刘先生是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先生的嫡传弟子,跟朱老学习书法篆刻多年,得朱复戡真传。也就在那时,从刘承闿先生那里,我第一次听到朱复戡大师“草由篆出”的理论,听到了朱老所讲的学书法不必先学楷书,可以由学篆书直接到学草书。这不亚于一声振聋发聩的惊雷,彻底颠覆了我正在进行的“楷书—行书—草书”的学书计划。当时我听得目瞪口呆:学习书法竟然还有这等路数?后来,慢慢知道了草由篆出的理论,正是遵循着汉字的演进历史、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提出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初的文字是甲骨文,而后是钟鼎文即大篆,秦代书同文后是小篆,到汉代出现了隶书,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早期的楷书魏碑,直到唐代才有了成熟的因而也走到尽头的唐楷,出现了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以及中、晚唐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我们今天所说的草书,是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到章草再到草书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楷书,特别是唐楷还没有出现。由此看来,草由篆出的理论无疑是有道理的。

刘承闿是朱复戡先生的得意门生,要赏析他的书法,不能不对朱复戡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朱复戡先生对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以及秦小篆浸润深厚,经他整理再创作的秦诏版、秦二世诏版、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以及大量的大、小篆作品、篆刻作品,线条挺拔,刚劲有力,结体端庄敦厚,追求美感,富有韵味。朱老的草书,早年学二王,后来在二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钟鼎古籀刀刻金铸般的金石之气,开一代高古朴茂的书风。在朱复戡早期的手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临写二王的草书,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到后来,二王那种清秀隽永的书卷气不见了,代之以长枪大戟、横空出世、刀劈金铸般的金石之气。这就是出入于二王之后,逐渐形成了独步当代的“朱氏草书”苍劲老辣的艺术风格。这在朱复戡先生自叙诗《白头吟》里说得更为清楚:“以篆作草宗张芝,出入羲献复颠旭。”

刘承闿原名刘恩敏,因朱复戡先生有“虎闿”一号,遂赐名“承闿”。刘承闿自幼喜好书画,但他学的却是理科。在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期间,即被推举为南京大学美术社团团长。上世纪70年代初,他由广东一科研单位调回济宁的工艺美术厂,毅然改行从事书画篆刻。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有一位叫朱复戡的金石书画大家,蛰居于泰安。于是他急不可耐地赶到泰山脚下,叩开了一间破败简陋、类于牛棚的小屋舍,从此拜于朱复戡大师的门下,痴迷地学起了书法篆刻。一学竟就是穷经皓首,书法也就成为了他终生追求的艺术事业。

刘承闿从师朱复戡先生,心追手摩,几近忘我,是下过多年苦功夫的。朱老见到这样痴迷用功的学生,当然也格外高兴,恨不得将自己的学问在几天之内全部传授给这个外表木讷、内心诚恳执着的学生。刘承闿时刻念念不忘朱老对他的谆谆教诲:学书第一要取法乎上,第二要认真,第三要不慕虚名。在这里,朱老不仅仅在教他怎样学书,也教他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朱老教书法,不单单只教书写技巧,他强调要涉猎金石学,学习文字学,积累深厚的文化功底。数年间,刘承闿跟朱老系统地学习了篆书、篆刻、草书、行书,此外还较扎实地学习了文字学,涉猎了金石学的有关知识。在学习和继承朱复戡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刘承闿那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他学习朱老书法的一个“笨”办法,就是细线双钩,在逐笔逐字双钩的过程中细细体会朱老书法的结字规律,揣摩用笔的技巧和韵味。此外,他还双钩了不少历史上的名碑帖,诸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等。难怪当年朱老带他去拜见刘海粟大师时,他拿出自己的好几本双钩作业向刘海粟请教,刘海老看过后不仅大为赞叹:不得了,就是我们那时候,也没有这么用功的学生!正由于如此的执着和痴迷,如此认真刻苦的临摹,刘承闿真正领悟了朱复戡先生书法艺术的真髓,其书法篆刻作品与朱老酷似毕肖,几欲乱真。刘承闿先生初以秦诏版起家,旁及石鼓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所书钟鼎、大篆之作,凝重古朴,刚劲有力,高古茂穆,参差错落,且字字有来路。不是深研铭文、细究古文字学者,实难臻此佳境。刘先生的小篆用笔外圆内方,端庄厚实,灵动儒雅,干湿有度,收放自如,尤其是收笔,自然天成,不留痕迹。观刘承闿篆书,不疾不厉,平稳沉静,一派谦谦君子之风,给人以苍劲厚重之感。因其篆书的高妙境界,其篆刻自然也非比寻常,他的篆刻作品直追秦汉,刀笔中有书意,方寸间见意境,识者自能辨其所达到的高度。其实他的篆刻作品早在1981年即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说到刘承闿先生的草书,窃以为可分为中年和晚年两个时期。他中年时期的草书,我们在欣赏品味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朱复戡大师亦步亦趋的临摹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太像朱老。尤其在字形上像得几乎是在重复朱老,显出几分机械,因而也难免给人些许的刻板和呆滞之感。我那时曾暗自思忖:刘先生这样写下去,会有怎样的前途呢?因为我们知道,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独创性,其独特的个性甚至成为艺术的生命。艺术不应该雷同,亦没有必要重复,甚或说,艺术最忌讳的就是雷同和重复,在艺术创作的百花园里,应该是万紫千红、异彩纷呈的,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应该是唯一的,其创作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外在风采和内在气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位朱复戡足矣。

可是后来,我的这种隐忧被一扫而光了。刘先生退休以后,移居青岛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很少见到他的书法新作。大约在2008年的年底,我打开《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版,一整版刘承闿书法作品赫然出现在眼前,醉人的墨香带着一阵有力的冲击波扑面而来,令人眼前一亮:嗬,刘先生的草书面貌竟焕然一新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刘承闿先生已经从以前对朱老的刻意模仿中彻底摆脱出来,完全呈现出一种自我驰骋、自由挥洒的艺术境界,生硬、沉重和呆滞不见了,代之以活脱、轻盈与灵动,线条的挺拔里添了些柔媚与清秀,笔底的腾挪中充满着跳荡和飞驰。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有幸又陆续欣赏到了刘先生的多幅草书新作,以四幅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代表的多幅六尺条幅,雄浑肃穆,挥洒自如,寓顿挫于畅达,荡恣肆于内敛。尤其是长卷《琵琶行》、《前后赤壁赋》等巨幅作品,飘逸洒脱,一气呵成,汹涌于无际,纵驰而有度,通篇谐和流畅,贯气充沛,浑然一体,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创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扎实的学养、苍茫的阅历以及气定神闲的胸襟。这种宏篇巨幅的创作,只有遍阅古今碑帖,参透文字奥秘,胸中早有成竹,方可从容为之。非有大智慧大学问者,终难建构出如此阔达宏伟之气魄。当然,师承又非常的清楚,也非常的纯粹——根是扎在朱复戡大师那里的,所汲取的营养显然来自于跟朱老多年学书的浸润与濡染。至此,我顿然有所醒悟:也许,对大师的刻意模仿是必要的,或许那正是刘承闿书法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不正应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学书公式吗?先入进去,再跳出来。入进去是继承,跳出来是创新;入进去,才能学到大师或古人的精髓;跳出来,方可写出自己的面貌,形成个人的风格。

是的,刘承闿先生年轻时拜师就教于朱复戡大师门下,秉承朱复戡先生的书法艺术理念,刻苦勤奋地学习、临摹。中年以后,遵循“草由篆出”的理论,从篆书到行草全面追摩朱复戡,对朱老的摹写愈加谨严和深入。刘先生深刻领悟到,“草由篆出”,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其一,是指用笔,即以篆书的中锋用笔来写草书,追求篆书畅达有力的线条;其二,更重要的是指结字,即有相当一部分草书的结字,其结构源于篆书,例如:“话”、 “活”、“括”等字,草书写法右半不作“舌”而作“氏下口”;“辉”字草法,不从“光”而从“火”部;“良”字草法,始笔作横,不作点;“庆”字草法,始作“艹”,不作“点、横”,等等。也就是说,由篆而出的草书,一要讲求高质量的线条,二要把字写对。到晚年,他最终跳出了对大师严格的墨守,以篆书的深厚功力来写草书,讲究线条刚劲挺拔的力度,既注意笔画的扎实、单字的造型,笔笔实落,字字到位,杜绝荒唐,又注重线条在飞动中的流畅、连带贯气,深思熟虑谋篇布局,自由掌控疾徐收放、浓淡干湿,营造出汪洋恣肆、一片云烟、既雄强又浪漫的高古之气,形成了属于刘承闿自己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艺术风格。

赞赏之余,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点什么不足的话,我个人以为,在刘承闿先生的草书里,还少了些朱复戡大师的老辣和苍劲,不知刘先生以为然否。

刘先生刚逾古稀,可谓人书俱老,但他的创作激情却依然澎湃。愿刘承闿先生艺术青春常驻,继续攀登更加瑰丽奇绝的书法艺术巅峰。

                                  2001、3、30

                  (原载《济宁日报·文化周末》2011、4、15)

http://s6/middle/4fb7fc5dga0f2e09c9c05&690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TITLE="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

刘承闿大篆 杜牧诗

 

http://s5/middle/4fb7fc5dga0f30e9b42a4&690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TITLE="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

刘承闿小篆 自作诗


http://s5/middle/4fb7fc5dga0f2d0a1eac4&690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TITLE="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

刘承闿篆刻



http://s12/middle/4fb7fc5dga0f2d1bd581b&690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TITLE="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

刘承闿草书 曹操短歌行

 


http://s16/middle/4fb7fc5dga17e09653f3f&690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TITLE="艺术评论  由篆入草气高古——我观刘承闿先生的书法艺术" />
刘承闿草书 苏轼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