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7年11月16日]

(2007-11-16 14:33:54)
标签:

文学/原创

 

                         退化的王朔

 

一个只阅读兴趣只限于“八零后”作家的读者,看到孙睿的长篇小说《我是你儿子》,感觉必然是很新鲜的。

一个相对传统的、常年关注新时期文学的读者,看到同一部小说,也许就会觉得似曾相识了。

感觉新鲜,当然是相对其他大红大紫的八零后作者而言。孙睿的小说没有郭敬明的日剧风格的煽情,没有韩寒的空洞的叛逆,也没有张悦然的不知所云的“文学性”。这些人的粉丝们如果看到孙睿,也许会感觉很惊讶:原来充满现实感的描述、普通人的感情和绝不“出奇制胜”的情节也会这样吸引人。他们会进而明白,作家的名气可以靠作秀获得,文学的魅力无法靠作秀实现。

而把“似曾相识”说得刻薄一些,则就成了“东施效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过来的读者,都能在《我是你儿子》这部小说中找到王朔的影子。首先是题目,对应的就是王朔的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语言风格自不必说,孙睿的文字是对王朔的彻底模仿,书中人物的口吻、叙述的套路和时不时抖出的小机灵,都是王朔式的。对于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他们都是北京作家——而且不是老派的“京味作家”。作为王朔的后来者,孙睿会不可避免地带上王朔的印记,甚至是主动学习。这样的特点,在另一位作家赵赵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

但如果深究一些,能够看出更多的问题。孙睿是否真的把对王朔的模仿进行到底了呢?熟读王朔的人会感到“差点劲儿”,或云“火候不到”。

王朔远比孙睿复杂。在王朔不断写作、不时发表言论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发现过无数个王朔:戏谑的王朔、叛逆的王朔、温情的王朔、精英的王朔,乃至于疯癫的王朔、玄虚的王朔。所谓“经典作家”,经常是常看常新,并能展现出多个侧面的,这个特点却在以“反文化”的姿态走进文化界的王朔身上得以体现,实在是一个戏剧性的事情。而分析一下王朔的作品,他早期的小说和参与主创的电视剧只具有上述两个侧面:戏谑的与温情的。成名以后的作品则大多是叛逆,甚至精英的,沉寂多年后重新再写,这时的“小说”和剧本就有些疯癫与玄虚了。王朔的魅力恰恰在于他的复杂,上层的、底层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人们,包括喜欢他的和不喜欢他的人们,只要是关注他的人,都能从王朔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相应的思想资源。

面对那么多的王朔,孙睿却只继承了一个戏谑、温情的王朔、“电视剧的王朔”。《我是你儿子》是一部充满趣味与温馨的作品,但它的价值也仅仅止于趣味与温馨。对父子关系、社会现实的思考,孙睿既没能力更进一步,也没更进一步的愿望。而“王朔现象”能够触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风气,从“使人感动”“使人发泄”转化为“使人思考”,靠的不仅仅是趣味和温馨。

所谓取法其上,方得其中,取法其中,方得其下,当年被视为肤浅的王朔并不肤浅,也许学得王朔皮毛的后继者才是真的肤浅。这个肤浅是什么造成的呢?经历、才华还是性格?除了作家本身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也许还是时代。王朔成长在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那个时代,社会上横行着那么多的伟人和小人,流传着那么多的真理和谎言,几乎每个文化工作者都要面临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冲突。而现在,对于并不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冲突已经消失,历史似乎终结。过上体面的生活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维系温馨的亲情成了仅存的生活伦理。社会单纯了,人也单纯了,但却是世故的单纯。

从王朔到孙睿,是一个退化。这恰恰证明了一个社会在思考能力和精神层面的退化。在习惯了温情、煽情、滥清的电视剧的时代,我们还必须习惯同样质地的文学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