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7年11月16日]

(2007-11-16 14:16:35)
标签:

文学/原创

 

                        用“文革”装点滥情

 

这是一个滥情的故事。所谓滥情,并非感情泛滥,而是陈词滥调的情节。

一个贫穷的女孩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多才多艺的富家男青年,她从犹豫到坚决,直到最后的百折不回生死相许,不过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他们终于克服了内在的外来的重重阻力,男青年得病了,还是白血病,最后死在了情人的怀里。

即使作者艾米反复提醒大家,这不是一个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故事,即使读者已经懒得对“真实性”进行怀疑了,但还是让人纳闷:这样的故事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即使它是真实的,有必要再讲一遍么?

贫穷女和富家子的故事,从“灰姑娘”的时代就讲起了,一直讲到《简爱》,讲到美国电影《风月俏佳人》,讲到《心有千千结》和《几度夕阳红》,讲到台湾烂片《流星花园》。各个国籍各个时代的灰姑娘频繁登场,又多了一个文革时代中国的山楂树。

还有爱了病了死了的故事,像不像美国名著《爱情故事》、以及王朔被反复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小说《永失我爱》?一个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不会忘了山口百惠和《血凝》吧——偏偏也是白血病。白血病真是一种爱情的病。

除了这两个重复得让人麻木的主题外,《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还有其他新鲜东西么?很遗憾,它就是这样简单和贫乏。而一定要说特殊之处,也只有一点,那就是滥情故事发生在了“文革”的背景之下。书中除了爱情主题,就是对“文革”期间中国人生活的细致描述:凭票购买食品、走后门买核桃之类的“经济作物”、穿蓝布衣服和军装、未婚先孕对政治生命的毁灭性打击、对反动标语的捕风捉影……

有那样多的读者声称对《山楂树之恋》感动不已,一长串文化工作者对这本书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他们心满意足地哭哭啼啼,终于用眼泪泡红了这本书。与其说他们是被“爱情”打动了,不如说,他们被“文革中的爱情”打动了。“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文革”才是眼泪的助推器,才让人觉得真切、觉得沧桑、觉得有内涵。换句逻辑学的话说,“爱情”是必要条件,“文革”是充分条件,爱情加文革,充分又必要。

用“文革”来点缀爱情,已是中国文化生产中屡试不爽的一个手法。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招成就了不少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也捧红了新一茬明星。大家准点守着电视机:“就是爱看美女穿军装!”

也许是老年人腥风血雨见多了也见腻了,想让往事变得温情一点,美一点?也许是中年人压力太大了,迫不及待地开始回忆过去、回味初恋了?也许是青年人红男绿女看多了,突然发现,只有在压抑爱情的年代才会产生纯粹的爱情?我们的社会仿佛陷入了一场怀旧的热潮之中。在这场热潮里,文革不再引起《班主任》所代表的伤痕和反思,不再让人感到《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荒诞和残酷,甚至没有了《动物凶猛》中的青春与反叛,文革变成了一个温情脉脉的符号,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线,一个充满爱情气息的“场”:没有文革,哪儿找那么多连基本生理知识都不明白的清纯少女去?没有文革,哪儿找那么多不热衷发财只关心爱情的当代贾宝玉去?没有文革,爱情怎么会如此欲说还休、朦朦胧胧、妙不可言——后来的中国变得奔放了,太奔放了就没劲了,不纯了不美了,也不荡气回肠了。

于是,文革终于成了最通俗的爱情故事的包装,开始了它的批量贩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感叹商业力量的强大,它能把教授变成评书艺人,把诸子百家变成心灵鸡汤,把中国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变成灰姑娘落下的那只水晶鞋。

可一部分中国人声色犬马的日子才持续了几年?一部分文化人专心致志研究风花雪月的时代才开始了几年?过去总是批评某些作家打包贩卖苦难、贩卖残酷,而如今这些沉重的东西都不是主角,甘当绿叶了。今天就把犹在脑后、恍然如昨的沧桑历史当作通俗言情的衬托,是不是为时过早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