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心法是个伪命题

标签:
旅游情感山间听故事诗歌文化 |
分类: 喜欢杂文集 |
书法心法是个伪命题
文:大清
第一部分,心法形成
说起书法法度或法则,历来名家多有实际的体会,各抒己见。但是,真正提出“书法心法”的理论者,从历史上看,却是不多的。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提出“书法心法”者,首先者便是南齐王僧虔所著《笔意赞》,其中这样说:"必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
其后,乃元朝郝经的《陵川集》:“书法即心法也,故柳公权谓‘心正则笔正’虽时讽谏,亦书法之本也。苟其人品凡下,颇斜侧媚,纵其书工,其心中蕴藏者亦不能掩,有诺内者,必形诸外也。”
王僧虔主张“心法”于手、毫三者之间的融合、统一,脑指挥手和笔;郝经主张书法是艺术家心灵世界和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透过书法作品读出创作者的人品高下。强调书家内心德操与书法作品的必然联系,表现了注重主体内在德性修养的观点。
近期,明确提出“书法心法”的却是书家黄简,他认为:
一、心、手、笔三者是互动关系。
黄简阐述道,南齐王僧虔说"手以心麾,毫以手从。"你看八个字说了三样东西:心、手、毫。"麾"原本是军队指挥用的旗帜,引申义是指挥。"手以心麾",心是根本的,心指挥手。"毫以手从",笔毫听从手,手使用毫。太专注于技法,会阻止情感的表达,这问题前人早就觉察到了,王僧虔《笔意赞》这样说:"必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
理论来说,"心指挥手"是第一步,"心忘于笔"是第二步。
一句话,"手以心麾",心是根本的,心指挥手。
二、熟练技法,变成潜意识动作。
蒋梦麟先生说:"书贵精熟。心精则所知者深而所识老真,力熟则动作悉出于习惯,从心所欲不踰矩。心力精熟则神妙生矣。"
蒋梦麟先生说:"技之进于潜意识作用,则成神遇。神遇者,心手相应于不知不觉之间,非玄妙不可思议事也。故书之达于至精熟时,则不但忘目,而且忘手与笔。意之所至,即书之所成矣。"技法熟练成度进入潜意识时,就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意之所至",书法作品就写成了。
一句话,书法的熟练技法,心力精熟则变成潜意识动作。
三、心手相应,抒发潜意识成为作品。
技法熟练是重要的一步,技法熟练到想都不用去想,有助于潜意识的表达。这个意思古人讲过很多,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就是刚才蒋先生讲解的意思。
潜意识的表达是第二步,也是根本性的一步。
综上所属,感动人的艺术品,就是真实表达内心的作品。心指挥手,手指挥笔,而笔又表达心。只要把"心"改为"潜意识",就是现代的语言。当用笔技法高度熟练,就是潜意识指挥手,手指挥笔。而这时笔所写出来的,就是你潜意识中的内心世界。
一句话,"手以心麾",心是根本的;心指挥手,心力精熟则变成潜意识动作;潜意识动作发力于笔毫,始终是心法体现。
第二部分 以人说事以偏概全
一、心正则书正。
元朝郝经的《陵川集》:“书法即心法也,故柳公权谓‘心正则笔正’虽时讽谏,亦书法之本也。苟其人品凡下,颇斜侧媚,纵其书工,其心中蕴藏者亦不能掩,有诺内者,必形诸外也。”
主张书法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和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能透过书法作品读出创作者的人品高下。强调书家内心德操与书法作品的必然联系,表现了注重主体内在德性修养的观点。
这本《陵川集》强调的是心正则书正,以“无罪”或“有罪”推论来完成,是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违背书法法则的做法。同时,郝经也没有强调“心”乃“脑”,更没有忘记人认知的“德”。
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做法,看见海浪飞起,就认为海王已经发怒,得出结论“书法即心法也”,意图明确:标新立异。孰不知,书法就是书法,书法是一种特有的艺术,与德无关。
二、心乃书法之首,一切听从于心。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这样说:"必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他老人家只是强调“心手笔”的协调和统一的“熟”字,并不能强调手和笔听从于“心”。书法讲究的其技巧和理念的“自然记忆”, “心手笔”的协调达到中高程度的“惯性书写”。
书家若是呆在海湾的一个夹角,整日里听惯了洋人的“船鸣”,却忘记了中华名族的天分和勤奋;同时,任何艺术,入门难,出名更难。艺术是讲究“老天爷赏饭吃”的缘分,并非多想、多练,似乎知其“惯性书写”而不知其“自然书写”的道理。
“自然书写”需要的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资力即一学就会的灵性、还要有一定的眼力,触类旁通的悟性、更加难能可贵的则是恒力,即持之以恒的粘性。只有三者之间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名成家。
“三分天资,七分勤奋”是中国人的谚语。其指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成就,七分靠个人努力,三分靠天赋资质。提出“书法心法”者,即没有触及到“三分天资”,更没有真正触及到“七分勤奋“的本质:心的出发点和后天练就,都离不开天分和悟性。
三、心手笔合一,更加强调“三分天资”。
技法熟练到想都不用去想,有助于潜意识的表达。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家强调:感动人的艺术品,就是真实表达内心的作品。心指挥手,手指挥笔,而笔又表达心。当用笔技法高度熟练,就是潜意识指挥手,手指挥笔。而这时笔所写出来的,就是潜意识中的内心世界。
孰不知,技法熟练到想都不用去想,就是“惯性书写”的程度。“惯性书写”发展到“自然书写”就是潜意识。但是,技法熟练的第一步却是人的认知,认知的过程,认知的程度中的要素:
1、人的认知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几个过程。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2、人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三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康德说:“我们的一切认识从感性开始,进而到知性而终于理性。”感性是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感性这种先天认识能力与经验相结合,形成关认识过程感性、知性、理性于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使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知性是康德认识相关人物康德论的第二个环节。知性是一种对感性对象的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内容... ...
3、人的掌握程度。
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识过程和人的掌握程度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因此,古人有谚语:三分天资,七分勤奋。此句话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七分靠个人努力,三分靠天赋资质。
书家在论述“书法心法”时,却忽略了“天资”和“勤奋”,以及“天资”和“勤奋”后的“执着”。而 “天资”,首先是认识书法、学习书法的助力。“天资”更是书家个性风格的最重之重,也是成名成家的根本。俗话说,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一句话十个字: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坚持,一是长期勤奋,二是长期执着,三更是天资使然。不要脸,则是一种天资。坚持不要脸,则是天资+勤奋=执着。
书法即心法,则是以偏盖全,以局部盖全部的理解和偏好。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否定“书法心法”的论调。正确的说法,则是: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即法度,只有具备法度的毛笔字才是书法;书法若要成名成家,必须具备风格,书法才成为艺术。
第三部分 书法本质是艺术
一、书法艺术的源泉是天分
笔者讲一个故事。初到四川访友,朋友热情招待。菜上桌,稍加尝试,本人就傻了眼:一桌子的菜,没有麻也没有辣。
川菜在大众的味觉里就是麻辣似火的味道,“麻辣”就是川菜唯一的标志。实际上,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川菜形成,在明朝以前还没有辣椒,也许不辣的川菜,才是川菜最本源的风味。
君不见,明代书坛的书家文征明,在七岁之前还不能说话,天生愚笨,其书法到晚年却能到达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影响了书坛400余年,皆因天分和品格的决定、勤奋练习分不开的。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都是用毛笔写字,潜心钻研者也是芸芸众多。然而,真正成名成家,其书法被大众认可的,却手屈可数。邓石如以篆隶见长,写楷书时融入篆隶意味,也是书写习惯的自然流露,对后世的影响巨大。纵看其一生,有“一名文盲,一介草民,一代宗师”之美誉。其寒士之身,凭勤勉耕耘之才,壮游河山,交友八方,追本溯源,推陈出新,晚年显名。
二人能在书坛站住脚,达到如此高的书法境界,似乎是和天分和勤奋而已。宋·欧阳修《卖油翁》一文提到卖油老人之手艺,其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万事同理,如果老人是傻子,手脚残疾,他能有这手艺?
一句话,书法本质是艺术,是法度,其源泉是书家天分。
二、书法的本质无关“德性”。
书法本质是艺术,也是法度,其源泉是书家的天分。笔者窃以为,书法艺术除了需要天资以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
书法本身就一门艺术,讲究法度,法度是入门的门槛。书法不具有派别、品德、政治的本性。只是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个别书家因人论书,附加了条件,才形成为因人论事的唯心主义。
1、书法的本源是以事论事。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一件事物的是非得失,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2、书法的唯心是以人论事。失去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失去了公正,讲的是个人感情或掺杂其它的因素,而不讲道理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钱论事,以权论事,以势论事,以亲论事。
例如书法以“德性”论:心正书正。主要代表人物,一是作为奸人的蔡京、贰臣的王铎、坏臣的秦桧,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书风,难道其书法不香?二是有坏心思的董其昌,其书法却飘逸潇洒,圆润灵动。三是政治上对立派的人群,他们也讲究书法。比如苏东坡和蔡京,二人也是书坛名家。
所以,书法本身不具有德性,书法只是艺术,讲究法度。
三、书法的本质就是书法艺术。
书法是通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中国书法的学习,或成名成家,必须要有三性,即一学就会的灵性、触类旁通的悟性、持之以恒的粘性。“三性”中都包含一词“资质”,灵性即资质不再多言,悟性的一部分是资质,粘性的一部分还是资质,天生一心,做事专心且能够领悟。一句话,书法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天分和勤奋的坚持,二者缺一不可。
书法是艺术,讲究法度,不然就是江湖书体:
第一属性:汉字文化艺术。
第二属性:古典审美艺术。
第三属性:精英高雅艺术。
属性体现在文化与内涵、临摹与发展、味道与高雅。书法尤其必然的方法和规律。书法即艺术,而不是书法即心法。
(1)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诗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简要地论述了诗人自己所经过的写作道路。在初学时,只知追求词藻的华丽,到中年后才渐趋“宏大”,向李白、杜甫学习。并认为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把写诗当成儿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如果真要立志学习写诗,就应该在诗本身以外的生活中下工夫。
(2)“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笔端吐韬略,纸上展神奇。书墨催人老,成功最相思。功夫在诗外,只恐悟来迟。”这是谢亦森的诗句。其一语道破天机:功夫在诗外,只恐悟来迟。“悟性”是关键,悟性也包含了天资、坚持。
(3)俗语说,书法即文化素养人的书法。文化有课本的,也有社会的。一些书法的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有的是书家有意识的,有的是书家无意识的。这,就是天分,资质使然。
(4)书法风格和特点,是有意识的才能长久。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悟性”这个词,经常评论某某人悟性高,在佛教中,尤其是禅宗,讲究顿悟,一般禅师很少跟人讲法,给你示现一个动作,或者只说一句禅语,全在听者的悟性高低。
悟性大致相当于佛门常讲的慧根,是本性所具智慧中所透露出来的部分,可以触类旁通,闻一而知百,迅速理解感悟某一抽象事物的道理。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林散之、颜真卿、吴昌硕等老年成名成家,王宠却少年成名,但其书法却不老辣。
悟者,他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必须做?他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将要到何处去?
(5)书法的法则或法度。
书法的本质是艺术,书法的门槛是法则或法度。书法的法度,一般分为内在机巧和外在技巧两大类。
1、书法内在技巧法则。
一是书法笔法;
二是书法线法;
三是书法字法;
四是书法章法;
五是书法墨法。
仅凭内在机巧的书法也可以做到心手笔合一,其心,乃是灵性、悟性的自然流露。但是,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
2、书法外在技巧法则
一是书法的文化内涵;
二是书法的笔意;
三是书法的行;
四是书法的格局;
五是书法的节奏。
心、手、笔相结合的书法是惯性书写,其书法有味道,但不到位;只有具备天分的书家,结合“心法”,其书法才能到位,也就形成“风格”,也能达到“自然书写”。
有意识书的书写,具备风格的书法达到了“自然书写”程度,也就具备了书法的法度,获得民众的认可,其书法便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