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法和书写的人

标签:
旅游情感山间听故事诗歌文化 |
分类: 喜欢杂文集 |
书法的法和书写的人
文:大清
近日,笔者无意中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这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句子而感慨万千。
曾国藩曾经说过,成事者天资占50%,后天的努力占50%。
是的,许多行业的从业者,要想成功,或成为顶尖人才,关键是“老天爷赏饭吃”。比如主持人、演员、艺术家、科学家,书法家等。
说到书法家,就不得不说书法。古往今来,文人学士都适用毛笔写字,但是,写好毛笔字的人就不多,写成书法的人更少,真正成名成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应了曾国藩的话,成事者天资占50%,后天努力占50%。
天资,也就是俗话说的性格、爱好、感觉、决心等。
换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成事者天资占50%
毛笔字之所以成为书法,甚至是顶尖书法,需要的是“风格”。
书法“风格”的形成,无非就是书者本人的资质、先天的感觉、个人的脾性、以及持之以恒坚持练习的决心。
凡是有些能力的书家都知道,好的书法的决定性要素在于线条(注:本文的线条包含点画,也包含笔画,也含有西方意味的线条,不需要个别人咬文嚼字的来蹭饭吃),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力。线条之所以成为关键要素,无非线条本身就包含了笔法的全部要素(注:此处的线条包含1条以上的线条及其组合),同时,线条又是字法的有力构成和主笔的体现。正是因为线条,才有了章法的律动和墨法的侵染的载体。这是线条在“书法外在技法”的表现,在“书法内在技法”中线条以“精气神”体现在文化、内涵、节奏、气相、节奏、韵味等方面更是完美的反映出来。正所谓“到位,味道”的标准的诠释。
线条之所以形成个性或风格,皆是书家个人资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结果。
本人的资质决定了书者对书法本身的喜恶、好坏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对书法本身的认知程度和深度。顶尖的书家都是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去伪存真有着自己的辨识度,才有了高于别人、超越古人的能力。这就是李白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先天的感觉,决定了书者对书法碑帖的选择、无师自通的能力、未来风格的发展趋势的预定模式。好的书法作品,来源于生活,并能创造新生活。临帖也好、拜师也好,只是一种出名的“捷径”而已,但不是成名成家的根本。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则是“风格”,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感觉。
个人的脾性,决定了书者对笔画(或线条)的轻重、快慢、长短、使转等起到从普同到高级的决定性作用。比如,林凤鸣的线条明快,他就做不了费新我的古拙。又如,毛泽东的书法很高级,其线条具备强烈的个人风格,周恩来的书法内敛而尊古,其线条就不会具备毛泽东的奔放情怀。
“老天爷赏饭吃”是书法历史的结论,无需什么心法可以改变。
二、后天努力占50%
“老天爷赏饭吃”是书法历史的结论,但并不等于每一个具有“本人的资质”的书家都能成名成家,名扬四海。
“本人的资质”仅仅是具备书家爱上书法,并且在“高、精、深”的书法环节比别人具备先天优势,能自觉不自觉地引导书家“渡劫”,具备“到位“的能力。
但是,好的书法,尤其是顶尖书法,讲究的则是具备个人强烈风格的“味道”。味道体现在书法中,就是线条的功力,功力深厚才能有“味道”。
形成鲜明风格的线条,先天资质是关键,“心法”则是事后诸葛亮,临死才明白。但是,线条方向有了,没有线条的“力(注,关键是质量)”也是枉然。
线条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力”,则是后天的坚持不懈的练习,使自己的肌肉形成记忆,也就达到了从“惯性书写”到“自然书写”的过程。比如,当代书坛名家郭沫若,其书法作品也是高级的,可为什么康生说“用脚指夹木棍也比郭沫若写得好”?关键的因素则是:郭沫若的书法水平起伏很大,良莠不齐。
比如“中国银行”四字、小学课本“语文”二字,就很很高级。但是,有些作品却不是很好,也许是书写仓促,或是书写时心情不好,或许是应酬之作。根本原因,则是郭沫若长期以来工作太忙,坚持不懈的练习功力不足,还没有完成从“惯性书写”到“自然书写”的过程。
三、成事者天资占50%,后天的努力占50%
成事者天资占50%,后天努力占50%。这句话是真理,尤其在艺术领域。但是,凡事也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总有个例在生活和书坛中发生。
成事者天资占50%,甚至是80%,都是可能的。比如王献之、王宠,都是少年成名成家,其书法作品具备强烈的个性和风格,收到后世推崇。
说到先天不足,后天弥补的书坛大家,必然性的提到邓石如、文征明,此二人一个是白丁出身,一个是愚拙终身,都是在坚持不懈的联系中生存。
“为啥练书法的9成没入门?不懂这些常识,练多久都没用。”这是胡抗美教授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句话。他本人的本意,则是说书法有法,需要天分安置,后天勤奋,才能讲书法常识熟练应用。隐含说明了什么?
一、成事者天资占50%。就是具备爱好、热爱、练好书法的天赋,针对线条所应具备的所有要素,或在名师引进门,或临帖就无师自通。
二、后天努力占50%。就是坚持、坚持、坚持不懈地练习。
三、至于“书法即心法”,乃是应付人云亦云罢了,哪里当的真?君不见,70岁的农妇偶然作画,能收到大众崇拜;启功、林散之都是晚年成名,其在书法中的营养成分大都来自作画的要素,难道说是脑子想出来的?
事实上,一些书家天分不足,幻想出名,便来个生硬的到位“丑书”。
因此,笔者认为,奉劝各位书法爱好者,练书法很苦,但也讲究天分;将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目的很好,但要成名成家,还是看天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