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孔子离婚”引争辩的根源
(2018-12-03 10:54: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两性情感交流 |
孔夫子身为“王道文化的圣人”看其他人都会有许多缺点,对他的学生和其他人可以批评、教育、引导,对自己的家人未必就有效。孔夫人不是圣人,那些矛盾还真无法避免;并且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所造成的矛盾,较之普通家庭要严重得多。如孔夫子是权贵,也可通过权、财予以弥补;可偏偏夫子年轻的时候贫且贱,中年后忙于教育和国家治理,相对的会忽视妻子,而出妻给其自由还是好的了。
“孔子离婚”引争辩的根源
名人离婚是娱乐八卦和媒体炒作的兴奋点,而中国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是古代最大名人孔子,此事成了儒家争辩不休,学界争论不已的千年公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因为史料的诠释辨析,也关乎儒家先祖体面尊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儒家经典《大学》里提出的“齐家”观念问题。
关于孔子离婚的史料和诠释之争,一是最早明确提及此事的三国时代王肃在《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而《家语•后序》则说:“孔氏三世出妻”。过去许多学者认为此书有伪,他们只采信“娶于宋之亓官氏”而不信“孔氏三世出妻”说,但现在文史界普遍认为《孔子家语》的可信度很高。
二是佐证“孔子出妻”的史料《礼记•檀弓》里一则记载,这里涉及了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孔鲤之子孔伋字子思,孔伋之子孔白字子上。其原文是: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 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从这条史料里,人们可以明确地读出,孔子的儿子孔鲤是“丧出母”的,也就是孔子是“出妻”、离婚了的,子思本人也是离过婚的,而且“孔氏三世出妻”。
还有一条比较间接的史料,那就是《礼记•檀弓》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
对于这些史料,自古以来就有争论。认为孔子确实“出妻”的,除了王肃、孔颖达等,还有宋代司马光、朱熹等。司马光更是认为,“昔孔氏三世出其妻,其余贤士以义出妻者众矣,奚亏于行哉?”
但是后世儒家却对此争辩不已,甚至近现代学者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和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的观点在学术上有一定代表性,他们主要是认为上述史料中的“出母”应该诠释为“生母”,也就是亲生的母亲,而亲生的母亲就不一定是父亲的正妻而很可能是小妾。因此,孔鲤“丧出母”就是丧生母,而他的生母是孔子的小妾,不是正妻,所以不能说孔子闹过离婚。这样诠释显然站不住脚,首先是孔子是否娶过小妾完全没有证据,而且关于“出妻”,古代文献是有定说的,并有七条标准。
后世儒家的争辩,也有许多是为了维护儒家先师的体面尊严。他们知道,有关孔子的典籍都说明孔子的家庭似乎是残缺的,无论是《论语》还是《史记•孔子世家》都没有关于孔子夫人的相关记载,除了儿子孔鲤偶尔会出现一下,给人印象孔子一直是独来独往的。在孔圣人留下的言说中,除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能牵扯到他的老婆外,就没有任何关于孔夫人的信息了。孔子常年忙于做官、游说、教学,没有顾及家人。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卒,当时孔子却呆在卫国。孔子死后,丧葬祭祀也没有提及其夫人,这些史实都是很不利于“孔子出妻”的争辩的。为了让鼻祖夫妻和谐、婚姻圆满,后世儒者只好做些补救工作。汉代在孔林增加亓官氏塑像,唐代开始为其建寝殿专祠,宋朝真宗年间追封亓官氏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孔子被尊称“至圣先师”,亓官氏也就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不能掩盖孔子离婚问题的。
但是真正让后世儒家为“孔子离婚”大伤脑筋的,本读书人曹宗国认为,是因为他们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义,并且被奉为士人安生立命的必由之路和普遍的社会人生观,而“孔子离婚”却非常不利于其中的“齐家”一说。
为什么在唐宋以后便对孔夫人大加尊封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韩愈把儒学“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道德修炼套路。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则干脆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独立编次章句,朱熹又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最后标榜为儒学经典教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们宣称这是孔子遗言,曾子所传(包括什么“格物致知”)。这样一来,“齐家”便成了儒家士子安身立命不可缺或的硬件,而且成为由前提推理组成的逻辑论断中的重要一环。既然如此武断,“齐家”必须先“修身”,而“治国平天下”又必须先“齐家”,而且是普世之论,那么人们就有理由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儒家圣贤都是“齐家”的模范?还有,现实社会中凡是没有“齐家” 的人,就都不可能致力于“治国平天下”吗?
后世儒家显然经不住这一问。世人知道,婚姻可是“齐家”最基本的一条,“出妻”和闹离婚显然是“齐家”有问题,那么,“孔氏三世出妻”, 孟子欲休妻而被孟母阻止未果,就连你们宣称传述《大学》里这段话的曾子本人,也因妻子“梨蒸不熟”而休之,其休妻理由简直荒唐。他们这样的行为能算“齐家”吗?既然连孔孟先贤都没有做到“齐家”,你们凭什么托名孔子,把“齐家”提到如此重要的道义高度呢?你们提出的这一套教义能成立吗?后世儒家面临这样致命的追问,他们能不为“孔子离婚”争辩吗?
我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固然有其文明意义,但把“齐家”绝对化显然是迂腐而愚蠢的。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家庭婚姻状况乃是由历史现实和社会等复杂因素决定的,不仅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事实上,早期儒家对男女和婚姻上的态度是较为现实的,丝毫没有后世宋明道学家的虚伪气息。早期儒家认为,男女之间正常结合组成家庭既要符合伦理也要符合人情,除了可以离婚和改嫁之外,《礼记•曾子问》中还记载,新婚妻子三个月后才到男子家庙去拜见祖先,如果三个月之内双方不和谐,这婚姻仍可取消。因此,“出妻”、离婚,自古以来都是可以变通的,孔子和先贤有“出妻”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齐家”和“修身”、“治国平天下”有关系,但没有那么铁定,也没有必要苛求。后世儒家托名孔子把“齐家”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链条理论的必要环节,既得不到孔孟先贤言行的验证,也不符合社会生活的现实,反而使这种儒家经纶成为虚伪和欺骗的教条,而“孔子离婚”就足以使他们陷入不能自言其说的尴尬境地。
1《曹宗国文史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1t0zd.html
2《曹宗国文化评论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cqc.html
3《曹宗国时评文集》http://hlj.rednet.cn/wj/136.htm
4《曹宗国诗歌散文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d43.html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