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 孔子家世思想 轶事

(2015-10-17 13:12:09)
标签:

孔子相貌

孔子行教图

中国传统文化

拱手作揖礼

分类: 华夏文明典故

                   孔  子  家 世 思 想 轶  事    

孔子,名 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孔子距今有二千多年,具体样貌已无法说清。那么,怎样才能消弭人们认识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实际”?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翻看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资料。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wbr>--- <wbr>孔子家世思想 <wbr>轶事
                         孔夫子行教像

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喜欢,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礼曰为野合而生。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十分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夏、商、周的三代相当多的政治文献流传下来,但多数都是遗篇散简。孔子经过认真考订,整理,编成《尚书》,一书。当时还流传商、西周的各国民歌上千首,孔子认真考订、删选,最后选定三百余首,编成《诗经》一书。孔子还编写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还有《乐经》一书,共称为“六经”。因《乐经》失传,后世改称为“五经”。

上古时代的经典,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政治文件,《周礼》是中国上古的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诗》是中国上古的文学源头、《春秋》是鲁国历史书,这些经典涉及到古代政治、制度、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知识,如果丧失了上古的经典,中华文明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可想孔夫子在文化历史的重要作用了。

孔夫子相貌东汉壁画告诉你

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两千多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定。孔子究竟容貌如何,如今有据可考的官方史料并不多。

山东省文物部门消息,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画像已经在山东现身——这就是前不久在东平县一座汉代墓室中发现的孔子见老子问礼故事的彩绘壁画。孔子研究专家认为,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学者。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wbr>--- <wbr>孔子家世思想 <wbr>轶事
                     孔夫子问礼图

在这幅存世两千年左右的孔子壁画中,孔子面部的胡须清晰,道道皱纹满额,鼻翼高挺,颈后凸瘤,形象写实。

孔子的理想国是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怎样才能均、和、安?孔子没有说。孟子说的家家达到小康状态就好。孔子说的是分配均等,天下无贫,和睦相处。

孔子的“德”包罗甚多,其核心是仁。

后世儒家所规定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以仁居首位。孔子的德的范畴有多个: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他认为“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揖天下让(他把王位三次让给三弟季历,自己和二弟仲雍避居吴国。季历文王之父),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是包容九德的典范。他又认为仁是几于圣境的德行:“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雍也)孔子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就是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这些都表明了“仁”居于九德之首,是孔子伦理思想之中心。

孔子讲了许多关于伦理方面的道理,但这些都是从属于仁的概念的。“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这些话表明了孔子以仁为实,以礼为表。

孔子讲礼的重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日)“为国以礼。”(先进)“揖礼让为国”(里仁)“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孔子把礼也提到立身治国的地位,但归根他是要礼以仁为本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讲求礼,就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样才能维系周道的统治秩序。《孟子•公孙丑上》也把仁、义、礼作为道德范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实际上,“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wbr>--- <wbr>孔子家世思想 <wbr>轶事
                     孔夫子问礼老聃

孔子答复樊迟问“何为仁”?孔子曰:“爱人”(颜渊)又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为儒家传世经典。儒家宣扬这种“仁者爱人”的精神,世界上真有无缘无故的爱的普遍存在?其实孔子并没有这种片面的说法。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其仁矣。”(里仁)孔子不单有爱人之一面,还有恶人的一面。他与子贡的问答,说得更为具体:“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东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看,孔子之所恶,何其多也。

孔子之恶,不是一般的恶,而是“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大概指的是少正卯。《孔子家语•始诛》篇说孔子摄鲁相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这件事,《论衡讲瑞》、《荀子•宥坐》也讲了。据说孔子与少正卯都收徒教学,少正卯的吸引力比孔子大,弄得孔子的学坊三盈三虚,只剩下颜渊一个学生。

这种事《荀子•宥坐》写得具体:“孔子为鲁相,摄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而问曰:‘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纪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可见孔子对于“利口之覆邦家者”、“巧言乱德者”、“紫之夺珠者”、“巧言令色者”,是不爱的,是不施仁的,而且抓住机会就要杀之。

有些没有杀的,他也恨之甚深,对冉有“要呜鼓而攻之”,骂子羔为“贱夫人之子。”(《论语•先进》:子路拟用子羔为费宰,孔子不同意,说子羔“贱夫人之子”)

骂樊迟为“小人”,骂宰我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指责“柴(子羔)也愚,参(曾子)也鲁,师(子张)也辟,由(子路)也彦。”(先进)。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泛爱众”,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他对于异己分子和非正道的言论,一点也不让步,一点“温、良、恭、俭、让”的也没有!

孔子主“见贤思齐。”(里仁),主张“友直、友谅,友多闻。”反对“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季氏)可是公山畔中牟,请他去,他便要去,不避讳此二人之为乱臣贼子。又为了什么呢?更加为的是可以施展他的抱负理想,把不仁之人教化为仁义之人。

孔子对于“仁”,有两大类说法:一曰“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认为“仁”的最高境界。二曰:如何致于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克伐怒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宪问)“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颜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矣。”(雍也)“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把这些话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合起来,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孔子之仁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是正确对待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理论。他骂樊迟问稼为“小人”,是最为明显的表露:“小人哉,樊须!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士、仕、贵族的任务是协助统治国家,使之为大众服务,即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上智”有治人的义务,“下愚”有治于人的义务,两者的位置是“不移”的。

孔子的仁学之所以被封建阶级接受,延用两千年,是调理封建阶级内部矛盾的道德规范;同时,又使统治阶级自觉地认识一切道德、法律都是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服务的。“上智”与“下愚”都离不开仁学。明于此,把仁字放在“五常”之首,就可以理解了。

《论语•乡党》一章从多方面表述了孔子的世俗形相;在家乡“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在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躇如也,与与如也。”接待宾客,“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以下“入公门”、“执圭”,也活写了孔子的形相。再如“君子之服饰”、“斋戒”的服饰与坐处,“饮食的苛求”,以及“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处丧事、乘车等均有详细描绘,极写了孔子信守周礼又极其周全的神态。

孔子自己没有称自己为“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贡说孔子“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罕)盂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是先圣之“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荀子谓孔子为“圣人之不得势者。”(荀子•非十二子)真正把孔子大捧为圣人,是汉武帝“遵儒术、黜百家”以后的事,顾颉刚先生说得对:“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古史辩•第二册)

封建社会的帝王对儒学的重视,源自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本,以礼乐为体,本为内,体为表:用仁统御封建阶级内部矛盾,用礼乐节制阶级内部的行动,从而实现以德治国,维系封建统治秩序。

孔子的妻子是谁? 

孔子被称为“圣人”,《论语》这部经典却丝毫没有谈论到孔子的夫人,孔子的夫人究竟是谁?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说,“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通过这条珍贵的古代文献才得知,原来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夫人已经“出”了。而他的儿子伯鱼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跟着爸爸一起长大。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wbr>--- <wbr>孔子家世思想 <wbr>轶事

    《论语》中也有一点蛛丝马迹,透露了孔子婚姻生活的质量。《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这句名言中,孔子将女人与小人归为一类: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不讲规矩,远离女人一点吧,她又成了怨妇。《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按照绅士风度要求自己。那么,这样一个严肃的绅士,自然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孔子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当然也来自于婚姻生活的经历。看来,这位夫人当年很可能是孔子的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离得近了吧,就经常“粘”人并且“不逊”,拿孔子开一些亲昵的玩笑。可是离得远了吧,又抱怨孔子不讲情谊,哭哭啼啼。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再加上孔子后来忙于政治,最后还周游列国,离家远行,家庭矛盾自然上升,最终导致了离婚。

孔子“圣之时者”,通俗的解法,也可以说是孔子赶上时运了。不过,不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在那时,他只短暂地当过鲁国大司冠,摄相事,以后十四年奔波于列国之中,68岁回鲁国,得个国老待遇,无权无力,到七十三岁去世了。

汉武帝以后,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才走了运,一再地加官进爵,光前裕后。最先称孔子为“至圣”的,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然具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wbr>--- <wbr>孔子家世思想 <wbr>轶事
                                           布衣孔夫子

编者按:孔子轶事二三,下文再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