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民族那些美好不亦乐之的传统节日

(2015-04-06 13:11:41)
标签:

中华传统礼仪

拱手作揖礼

华夏民族传统节日

远看衣冠近看礼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更是缔造了五千年的辉煌,优美动听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决胜千里的兵法谋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我衣冠之国;周公明制式而后世循,始我礼仪之邦。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礼仪之邦”的“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先王制礼乐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也就是教导民众能正确的评判是非、爱憎分明,从而回归为人之正道上来。礼,缘情而作;礼者,尚重于诚敬;礼表达人们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态度与方法。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夏至祭天,秋天祭月,冬至祭地的社制,这一且都离不开礼仪。

中国的拱手礼文明卫生大方,平等没有压力。让我们为复兴中华文化从行礼仪开始;请在农历节日穿起我们华夏的汉服;请在每日行拱手礼,节日揖礼问候中;远归时揖礼跪拜双亲。心中生起对我们的父母亲,对中华列祖列宗的恭敬心,做个知礼守礼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自幼就听老师说:“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礼书的源头——“三礼”的时候(指《周礼》、《仪礼》、《礼记》这三本古书)。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当人类告别荒蛮走入文明社会时,礼的形成,便是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文明,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大层面。

我国是世界三大农业文明起源中心之一,并在夏朝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到了西周,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制度文明,都进入了一个昌明兴盛的时期。现在说礼书的源头为“三礼”,主要是指西周以来周公旦所制之礼发展到汉代,历代学者根据历史资料所整合的,周公的制礼作乐,尤为儒家的文化代表孔子所推崇,但并不是在西周以前没有礼,夏朝与商朝皆有自己的礼乐制度,只是不够完备,亦因年代久远而不易考证“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语出《史记·汉高祖本纪》),在《论语》中也记载着孔子所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而周朝正是在总结前朝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周全而完备。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礼仪,兴起于周代,是对于商文明对天帝的宗教式信仰的一种扭转。“礼”,引申为典礼、仪式、良好的习惯、行为准则。这些习惯和准则统称为“礼”,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家庭关系、宗族关系、社会关系、宗教崇拜(比如祖先崇拜、丧葬等)的准则或规则。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在我国古代可谓说是无处不在,数量相当之大。《礼记·礼器》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意思是说站立的礼有三百,屈身的礼有三千。三百、三千虽是虚指,但足可见礼仪之多。对于礼的分类《尚书尧典》记载尧到东方巡守,于岱宗“修五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把五礼明确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古代先王制礼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便是“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也就是教导民众能正确的评判是非、爱憎分明,从而回归为人之正道上来。中国一个成语叫“文质彬彬”,其出处的原文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意为本质的质朴;“文”与“纹”同,意为修饰、文雅、有礼仪。古人早说过了:若是过于强调质朴的本质而忽略了适当的修饰,那么就会显得像村野山民;但若过于修饰外美而忽略内在的质朴与充实,则会显得整个人很虚假,只有质朴真诚与文雅有礼这表里相协调的人,才可称为君子。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质与文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既有朴实、真诚、庄敬的本色,又有谦和、典雅、得体的谈吐与举止,这就是孔子赞美的君子风范。

    最后讲我国古代的揖拜之礼,中国古代的礼仪与西方古代的礼仪,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非身体性接触与身体性接触的礼仪。西方古代多有拥抱礼、握手礼、吻手礼、吻额礼以表示彼此的亲密之情;而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用揖拜的礼仪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在《礼记·乐记》中,华夏先民有着这样的观点:“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在中国古代贤德的人作乐,其作用是调动人本性的美好,使不同的人们都能达到调和同一的本性;而制定礼仪规则是为了区分长幼尊卑等差异,人们能彼此调和同一便会更加亲密;而有礼序的差异性,又能使不同的人们受到应有的尊敬与爱护。

中华民族的神奇之处在于重生,文化的意念几乎镌刻在骨子(方块汉字的文化里)里。都以为明代是华夏衣冠的绝代,然这种服饰在消弭了三百六十年之久后,重新绽放出新鲜嫩芽。二零零三年正巧又是一个甲申年,衣冠断代整六个甲子。200310月,郑州一名普通工人王乐天穿着“古装”出现在了现代人面前。后来,他被称为“汉服”上街第一人。从那一年到如今,国学等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几乎与之并辔而行。次年,曲阜的祭孔仪式在群众的意见下采用了明代的衣冠礼仪,那是三百多年来首次以华夏衣冠祭祀华夏人文圣贤。

从二零零四年年底开始,汉服实践者们逐渐不再仅限于像王乐天那样穿着上街,而逐渐注意到了与衣冠所连缀的事物。按照先人的观念,没有礼仪之邦便无衣冠上国。衣冠礼仪不可分离犹如华夏二字惯于连称一样。于是,一个个被人遗忘的传统节日、礼仪被重新拾起:冠礼、笄礼、昏礼、射礼„上巳节、花朝节„„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陌生名字在似曾相识的。而华夏传统文化,更加包括了礼义道德,是谓远看衣冠 近看礼仪 交往看礼义。礼仪,包括坐容、立容、跪容、拜容、拱手礼、作揖礼、万福礼等个人礼仪及传统祭祀礼等集体礼仪。

    

中国具有丰富多彩而又温馨美妙的岁时节日体系。复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再造伟大的中华节日文明,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中国传统佳节中,有四大非常富有诗意的节日:花朝、上巳、七夕、中秋。花朝日的游春、赏红;上巳节的戏水对歌、佩兰祓禊、互赠芍药花;七夕的乞巧求夫、夜半倾听银河私语;中秋的拜月、祭月、相思。其情韵之悠长、心思之浪漫,民族传统节日的人文积淀非常丰厚,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中华传统佳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还有传统夏历农节的五大祭祖日: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中元。重阳、冬至。

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祭天祈年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 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花朝节:为农历二月十二(至十八),传统的按照古礼,祭拜花神。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踏青”,伏羲父亲节(黄帝诞),女儿节,曲水流觞,三月三祭祀高禖(中国的复活节),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清明节:(介子推寒食)清明节(四月初五),同时踏青、扬土添坟,唐朝改为清明节三天。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插柳,种树。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初五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起源于中国“鲤鱼跳龙门”的说法。

七夕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情侣节),起源于汉代。

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祭祖的日子。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佛教附会这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

中秋节:祭月重于赏月,后来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为‘踏秋,辞青’。是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后重阳节成了尊老敬老的节日,祝福健康长寿。

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冬至阳气起是一个吉日,其仪亚于正旦。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地郊祭祭祖的习俗。

华夏民族传统的14个主要节日: 除夕新年春节;上元天官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伏羲父亲节,女儿节);清明(寒食)节;端午端阳冠礼节;七夕节;中元地官节(鬼节);中秋月夕节;重阳节;下元水官节(先烈祭);冬至节郊祭;腊八节万神祭;祭灶日(小年)。

传统节日二十多个,为农历或曰夏历,中华道历的日子。

●正     一:新年(元日、正旦节);

   (春节于立春日);

七:  人日节;

五:  元宵节(上元节,祈福节)天官赐福;

●二     十五:花朝节(青春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三     三:上巳节(父亲节,女儿节笄礼节)(三月十八女娲诞)

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共三日);

●四    立夏节(于立夏日)四月初二母亲(孟母)节;

●五    五:端午、端阳(男孩)加冠节;

至(祭天)节;

●六    六:天贶节,六月六归省节,回娘家节;

          六月  女娲母亲节;

●七    七:七夕节(乞巧节);八月八日爸爸(老窦)节;

五:中元节---地官赦罪;

●八    一:天灸日(天医节);

五:月夕节;

●九    九:重阳(祭祀黄帝)敬老节;

        廿一日,圣诞节(孔圣节,尊师节)

●十    一:寒衣节

五:下元节(英烈节)---水官解厄;

●十一月  冬至节(祭地)郊祭节(白衣扫坟);

●腊    八祭  腊八粥(祭万神);

廿 三:祭灶日(灶王爷小年);

夕节(家祭节)。

华夏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悠久的追根朔源和敬天法祖的尊祖敬老的传统!所有的节都是天文,都是禮,都是教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所有美好的节日都是乐之,甘之,饴之。今天的我们华族就要传承、发扬与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