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治未病——两篇至今仍然的有用文章

(2011-01-28 23:21:08)
标签:

俞梦孙

曹洪欣

医学模式

中医

西医

中医治未病

养生

健康

分类: 说事拉理教育

“治未病之人”的医学——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梦孙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陶祖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12
         中医治未病——两篇至今仍然的有用文章

      俞梦孙院士

“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只有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未病之人/病人)为中心;从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个体化)人的健康为中心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而这一根本观念的转变,正是21世纪初叶医学变革的核心。面对三重疾病谱:非传染性慢病(简称NCD)、新老传染病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威胁,21世纪初医学正面临并经历着重大变革。主要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生物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慢病成了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成了社会医疗的主要负担。生物医学模式在美、欧等国巨大人力、财力的推动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对各种慢病的认识和诊疗却未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而医疗费用却因对高新技术无限追求而大幅上升。

1991年WHO全球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遗传15%、环境17%、医疗8%,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却占60%,居主导地位。

显然,慢病实质上是生活方式、行为、情绪等造成的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对此,无论从非线性科学的基本原理,还是方法论、认识论高度来看,都不可能通过分析、还原来弄清所谓“分子机制”(罕见传染病除外)而一举征服。所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然而,尽管新医学模式的概念早已提出,且其可行性、有效性已经实践证明,但新的医学模式至今仍处于多元的经验状态。新医学模式要求科学技术和人文的融合。不仅现代生命科学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且突破了现代科学的“范式”。

而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身心整体观”和“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与新医学模式本质上是同构的。在我国,新医学模式必将扎根于传统健康文化,并将在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体系——以身心健康为本的人的医学。

医学目的(GOM)的根本性调整:由WHO支持的GOM国际研究小组警告:“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创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按经济学公认的原则,若医疗费用达到GDP的25%,就意味着整个医疗体系的崩溃。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审计总署统计,2004年医疗费用已占GDP的15%,在整个联邦财政开支中占19%,与国防开支(20%)大致相当。若此趋势不根本扭转,则“2028年,美国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因此,无论加大国家卫生投入还是通过科技进步都无法解决危机。

实际上,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医学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出了问题”。“错误的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考虑到在提供医疗服务可以获得巨额利润时尤其如此”。所以,欲解决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医学目的。首要的是把现代医学“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以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即“战略前移”。

“治未病之人”是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

医学发展方向的战略调整,和中国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上工治未病”是一致的。“治未病”是医学核心价值的首要体现。只有“治未病”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才可能是“公正的和公平的医学”。只有大力发展“治未病的医学”,才有可能解决全球性的医疗危机。

显然,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目的的调整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其核心是个体化的人(未病之人/病人)的身心健康。因而,“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人为中心,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则是发展我国“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由之路。不仅传统医学祛病健身卓有成效,而且任何人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都与民族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这些要素长期的潜移默化,已经内化于每个人的生命运动之中。因而,我国的医学模式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才有可能逐步缓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正是在这一巨大而又迫切的需求背景下,以“治未病之人”为中心的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炎黄“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应运而生,顺势面世!

 

      人类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曹洪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11 07)中医治未病——两篇至今仍然的有用文章
                               曹洪欣委员

中医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有效方法和手段,至今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人类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的诊疗思想转变

人们的健康需求更注重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

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费用日趋高涨,为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各国的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我国也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2.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方法将引领“健康维护”的方向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中医学既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气功、太极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疾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疑难性疾病及慢性病治疗中,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向心衰的演变、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愈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其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突出亚健康干预,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传染病控制在感染前,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编者按: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确的主流医学,经济利益为主的西医方式是走不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