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周桂钿:西医与中医之对比

标签:
周桂钿中医西医治疗观念养生文化水枪哥哥健康 |
分类: 时尚国醫学习 |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周桂钿:西医与中医对比
中医与西医,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许多方面都不一样。
首先:对人体的生理的理解就有很大差别。西医以尸体解剖为基础,研究人体分几个大的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中医则以活体功能为基础,以五脏六腑与体表的症状相联系的“藏象学”和全身形成一个系统的“经络学”。以西医的模式来审察中医,认为所谓经络是无稽之谈,没有解剖学上的根据,谁也不能“拿”出经络来证明它的存在,用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于是就有人认为中医是“迷信”。后来由于针灸治病的大量的事实,以及用针灸麻醉动大手术的奇迹,使一些明智的西医医生承认针灸的有效性与经络的客观性。但是,还很多西医医生将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判为“迷信”,将针灸说成是“伪科学”。有一位西医外科医生对于用拔火罐方法治关节痛,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跟我说:“还隔好几层组织,怎么能拔出来?没有科学根据!”
其次:中西医对疾病的解释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学。西医认为疾病是由于细菌侵入、肌体受伤害引起的;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环境变化、七情过激、阴阳失衡引起的。
第三:诊病方法不同。西医用看、触、叩、听四种办法进行诊断,科学发达以后,还可以通过化验、透视、心电图、B超、同位素等方法诊断许多疾病,技术不断提高,诊断更加精确。中医使用望、闻、问、切来诊断。望,与西医的看是一样的。看的内容不尽相同。西医主要看营养如何,有什么痛苦。中医望的,首先是气色,了解阴阳盛衰,虚实升降。中西医都看舌苔,但理解也不一样。中医舌诊认为舌头的不同位置,反映不同内脏的功能变化。闻,闻气味,阳气出上窍,从口鼻出来的气味浓,说明阳气盛,偏于亢。问,是了解情况,问病史、感觉,也问生活变化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状况等,因为这些与情绪有密切关系。情绪变化是重要的病因。切,是中国医学的以功能为基础的诊断疾病的特点,用三指头按在患者腕前的手脉上,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来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西医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与肺的声音,对心肺的毛病进行诊断。三指切脉与听诊器听诊,是中西医诊断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差别。
第四:中西医治病方法的不同。西医使用化学药品进行杀菌,增加营养,修复肌体,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化学药品在杀菌的同时,也伤害人体的正常细胞,副作用比较明显。中医使用中药(主要是植物根叶)来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提高身体的正气,抵抗邪气,排除病气,恢复健康。高明的医生还通过有针对性的说法,解开患者的思想症结,恢复心理健康,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重视功能,中医可以用针炙、按摩等办法疏通经络,进行治疗。中医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草药,是绿色药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少副作用,应该也算是一种特点和优点。针炙、按摩,不用药,好处就更不用说了。
第五:对于健康,中西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西方人评选健美运动员,主要看肌肉的大小。中国医学认为健康主要是阴阳平衡的问题。在防病、保健方面,中国医学也有一些特殊的内容。例如,动为阳,静为阴,西方人讲“生命在于运动”,挑战极限,重视动;印度人讲静(瑜伽、坐禅);中国人追求阴阳平衡,讲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动后要静,静后要动。华佗创造“五禽戏”,自编模仿动物动作的五套体操,提倡在静坐时间较长以后要适当运动;但动又“不当使极尔”《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引华佗语,运动又不应当达到极限。这是很适合知识分子从事文化工作时的保养身体的形式。中医认为一种姿势时间太长,都会产生疲劳,疲劳会导致疾病,如说五种疲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因此,中医认为,要经常改变姿势,可以消除疲劳。这也是一种防病保健的重要措施。现在有些人长时间看电视,或者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都是有害健康的,对血、对眼睛、对肝脏,都是不好的。哪一种姿势,会产生什么伤害,是可以讨论的。但是,长时间使用一种姿势,不利于健康,会产生相应的疾病,这就是西方医学所谓的“职业病”。
如果能够结合中医与西医的优长,对于保健、防病治病,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西医发展很快,在全世界占了统治地位,各地方的本土医学受到排斥,取代。在中国,也是西医占了统治地位,同时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学过西医的人,推崇西医,排斥中医,甚至认为中医都是迷信,没有科学根据,应该取缔。美国有的人对于“草根能够治病”明确表示怀疑的态度(十几年前是,现在大多数都是认同的)。但是,现在的事实是,中国的中药出口逐年缓慢增加。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投下巨额资本来研究开发中医药。说明世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并开始重视中医的价值。我认为这是好的趋势,也是医学发展的正确路子。在中国,迷信西医与贬斥中医形成两大误区,严重阻碍医学的发展。解决的办法也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中医的水平与中药的效力,增加中医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二是纠正西医工作者的一些错误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作为政府应该做的工作,要重视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也要重视培养中医中药的人才。在世界上,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的人士应该认识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与科学,尽管水平有高低之分,有时低水平的特长却可以补高水平的不足。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是欧洲人应该特别注意的。
编者按:现在是大多数国人受西式教育洗脑,包括舆论导向,认为西医是科学,比之欧美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可怜愈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