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思邈的传统儿科——鲁豫营养之望诊儿科

(2009-04-29 20:51:39)
标签:

育儿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初生儿

出腹篇

分类: 时尚国醫学习

                      孙 思 邈 儿 科 学

     《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不于小,卒不成大”。“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是崇本之义也”。其中论“少小婴孺方”两卷,计十二门。孙思邈集唐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数十年的医学经验,用毕生精力全面收集、研究、整理而成。

    由于“小儿气势微弱”,虽“医士欲留心救疗”,但又“立功差难”故而“今之学者多不存意”、“婴儿有病难治者,皆无所承据也”。孙思邈撰写《少小婴孺方》为中医儿科学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孙思邈的传统儿科——鲁豫营养之望诊儿科

    《初生儿出腹篇》包含了新生儿拭口、断脐、裹脐、预防脐风等传统方法。对新生儿擦拭口腔、清除污物,预防吸入性肺炎。在新生儿的断脐处理上“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应浴后断脐,而不要先断脐后浴。防治措施没有消毒灭菌的条件下预防感染脐风。在小儿的调护方面用柔软的旧衣布包裹新生儿,保护其娇嫩的肌肤,以免患皮肤疮疾。小儿应从小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婴幼儿从小加强锻炼,多在户外活动,常晒日光,呼吸新鲜空气,着衣适当,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婴儿的喂养方面首订“择母乳法”,乳母应保持性情平和,心情舒畅;要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哺乳要有节度,“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当哺乳采取卧式时,“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当母乳不足时,可采用牛羊乳混合喂养,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辅食。

    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过程:“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新生儿窒息是最常见的急症。对刚出生儿应立即去除口鼻污物,“儿生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或“取儿脐带向身却将之”,或“用葱白徐徐鞭之”等刺激疗法,甚至用“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临床急症的处理。小儿皮肤病的防治:“新生浴儿者,以猪胆一枚,取胆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以桃根汤浴儿“令儿终身无疮疥”,以苦参汤浴儿“治小儿身上下百疮不差”。

    现代中医望诊儿科

    儿科疾病的诊查,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

    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面色青,因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多见于惊风、寒证、痛证、血瘀证。惊风欲作或已作,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是为肝风。寒证分虚实,青灰晦暗为阳气虚,乍青乍白为里寒甚。痛证色青多见于腹部中寒,常伴啼哭不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面色青灰,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赤,因血液充盈面部皮肤络脉所致,多为热证,又有实、虚之分。外感热证,表热常见面红目赤,恶寒发热;里热常见面赤气粗,高热烦渴;虚热常见潮红颧红,低热绵延。
    若病重者见面红如妆或两颧艳红,多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小儿也有因衣被过暖,活动过度,日晒烤火、啼哭不宁等原因而面红者,不属病态。

    面色黄而非常色者,常因脾虚失运,水谷、水湿不化所致,多为虚证、湿证。黄疽属湿证,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面色萎黄,是脾胃气虚;面黄浮肿,是脾虚湿滞;面色枯黄,是气血枯竭。有因过食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药物而面黄者,当另作判断。

    面色白,是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多为虚证、寒证。外感起初,面白无汗,是风寒外束;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肢冷汗出,多是气阳暴脱;面白无华,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面白色滞,肢面浮肿,多属阳虚水泛。若小儿少见风日,面肤白皙,又当别论。

    面色黑,常因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主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小儿面色青黑,四肢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多是肾气虚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阳久衰;唇指紫黑多是心阳虚衰,血脉瘀滞;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若因经常日晒风吹,肤色红黑,不属病态。

    2.望形态

    望形态,指望形体和望姿态。通过神、色、形、态的望诊,可以初步推断病证的性质。

    形,指形体、外形,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筋骨、指趾等。从小儿外形的壮弱,可以测知五脏的盛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凡小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嫩,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黑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营养良好的外形表现。若形体矮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坚,毛发稀细萎黄,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的发育营养不良表现。头大囟开,颈不能举,常为肾虚水积之解颅;鸡胸龟背,筋弱肢软,多为肝肾亏虚之弱证;面浮肢肿,按之凹陷,是为水湿潴留;形体肥胖,躯脂满盈,是为痰湿郁滞;皮肤松弛,肌肉不实,是为脾胃气虚;肌肤干瘦,肤色苍黄,是为气血两虚;四肢枯细,肚腹膨大,是为脾虚夹积。

    态,指动静姿态。动静姿态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总体的平衡协调状态。多动少静为阴亏阳盛,多静少动为阴盛阳虚。

    凡坐卧不宁,烦闹不安,是肝阳心火内盛;嗜卧少坐,懒动无力,阳虚阴寒内盛。身体蜷缩,喜偎母怀,常为风寒外感;仰卧伸足,揭衣弃被,常为热势炽盛;鼻煽气喘,端坐难卧,是肺气上逆;喘促气短,动则喘甚,是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伏卧抚腹,睡卧不安,多是积滞腹痛;身振目直,四肢抽搐,是为肝风;撮空循摸,谵语妄动,是为心神蒙蔽;背曲肩随,转摇不能,行则振掉,肾气将惫。将患儿具有的动作能力与该年龄组儿童应具备的动作能力相对照,可以及早发现五迟之类发育迟缓的病证。
    编者按:现代儿科主要是咳嗽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儿科常见的疾病:如小儿上火、腹泻、发热、尿频、多汗,以及睡眠不安等幼儿疾病。很多幼儿晚上睡觉不安宁,经常翻来覆去,大多数家长认为这是一种睡觉的习惯,不予以重视。事实上,这是一种疾病,睡眠质量反映出健康状况。小儿夜啼、睡觉不安稳首先要考虑胃肠疾病,再而考虑是否上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